鄭和到過30多個國家,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阿丹、田放、佐法爾、休謨、穆古都舒,遠至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可能還有澳洲。“西洋”的定義:明初以婆羅洲)/文萊為界,東方稱為東方洋,西方稱為西洋。所以,過去稱之為南海和西南海的,明代稱之為東方海洋和西方海洋,暹羅灣的海稱為上升海。
第壹次下西洋
永樂四年(1406年)六月,鄭和第壹次下西洋,順風向南,到達爪哇島的馬莫巴謝國。古Java名?希瓦,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是東南亞的樞紐,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當時,這個國家的東國王和西國王正在打內戰。當東王戰敗後,他的領土被西王的軍隊占領。鄭和船隊的成員上岸在市場上做生意。他們被占領軍誤認為是來幫助東王的,被西王馬謝殺死,共170人。鄭和麾下將士紛紛效命,稱將士之血不能白流,急欲向馬裏八國宣戰,報仇雪恨。
“爪哇事件”後,西王母非常害怕,派使者登門道歉,並賠償六萬兩黃金贖罪。鄭和下西洋開局不利,無辜損失了170名將士。自然,必然會引發大規模的戰鬥。但鄭和得知這是誤殺,且鑒於西王誠惶誠恐,認罪受罰,於是告訴朝廷講和,和平處理此事。明朝決定放棄對睡了八國的賠償要求。西王母得知此事後,非常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爪哇島三寶壟鄭和六百周年紀念活動組委會成員向記者談起此事,都很佩服他。他們說,鄭和對所有國家壹視同仁,不分強弱,即使兩國發生沖突,他仍然能夠保持極大的克制,妥協,以理服人,與鄰國表現出和平與睦鄰友好,使中國和印度尼西亞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當我們在這裏定居時,我們也感到自豪。
印尼的學者認為,鄭和的艦隊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特遣部隊,是壹支不可戰勝的艦隊。鄭和七下西洋二十八年,真正的對外戰爭只有壹次在錫蘭(今斯裏蘭卡),而且是在被迫無所作為的情況下的防禦戰。在處理“爪哇事件”中,鄭和不僅沒有動武,而且沒有要求賠償,充分說明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中國“和為貴”的傳統禮儀和“天下壹國”、“天下共壹家”的中華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 65438+十月13。鄭和回國後,立即為第二次遠航做準備,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這次去的國家有占城、博尼、文萊、暹羅、泰國、真臘、柬埔寨、爪哇、曼欽加、錫蘭、克誌、古裏。到了錫蘭,鄭和的船隊向相關的佛寺分發黃金、白銀、絲綢和香油。永樂七年二月初壹,1409,15年二月,鄭和和王景弘在錫蘭山立佛寺碑,交代了他們所付出的壹切。這座紀念碑現在在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船隊於永樂七年1409年夏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的數據包含了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船隊於1409+00年9月從太倉劉佳港起航,110年10月抵達福建長樂太平港,10年2月從福建吳門起航。順風走了十幾天十幾夜,到了占城,然後從占城直接派艦隊去暹羅。鄭和船隊離開占城,到了真臘,又航行到爪哇島和淡馬錫(今新加坡和曼西加)。鄭和在曼茨加修建了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都存放在這些倉庫裏,以備後用。鄭和船隊前往各國的船只聚集在這裏布置貨物,等待南風起航回家。鄭和船隊從曼茨加起航,途經阿魯、蘇門安塞、南五裏至錫蘭。在錫蘭,鄭和還派了另壹支艦隊到印度半島南端的東部沿海的格利、阿巴丹和甘巴裏。鄭和親自率領船隊到了小古倫和克孜,最後到達古裏,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回到祖國,1411七月六日。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年11月15日,1412,12,18,朝廷命鄭和下西洋。永樂十壹年,1413年冬出航。先抵達占城,再率領龐大艦隊前往爪哇島、酒鋼、曼茨加、阿魯、蘇門答刺。從這裏,鄭和下西洋分艦隊到達劉珊今天的馬爾代夫群島。大艦隊從蘇門答臘駛往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出分艦隊前往格利,大艦隊駛往古裏,再從古裏直接駛往赫魯什莫爾,也就是現在的伊朗波斯灣入海口,阿巴斯港格舍姆島。這是東西方商業交流的重要大都市。鄭和的船隊起航回家,途經劉珊。後來,鄭和的船隊把劉珊國家作為穿越印度洋到達東非的中途站。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1465438+2005年八月二日回國。在這次航行中,鄭和的船隊穿越了印度洋,到達了波斯灣。第四次下西洋的數據包含了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65438+二月二十八日,朝廷命鄭和派遣十九國使節回國。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出航,先抵占城,後至爪哇、彭亨、酒鋼、曼茨加、蘇曼塔、南五裏、錫蘭、沙裏灣、印度半島南端東部海岸、克直、古裏。船隊到了錫蘭,鄭和派船隊到了約塞米蒂,然後從約塞米蒂到了非洲東海岸的穆古杜樹,也就是現在的索馬裏摩加迪沙,還有馬林,也就是現在的馬林迪。到達古裏後,艦隊分成兩部分。壹個艦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爾、阿丹和刺客,另壹個艦隊直奔胡魯穆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65438+2009年八月八日,鄭和船隊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1421三月三日,明成祖命鄭和派遣十六國使節回國。為了趕上東北季風,鄭和率領船隊很快出發,先後到達占城、暹羅、葫蘆毛斯、阿丹、祖Faer、薩斯、布次瓦、木古都、朱布今、朱巴河、馬林、古裏、克孜、卡伊勒、錫蘭山、劉珊、南五裏、蘇曼、阿魯等國家和地區。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九月三日,鄭和船隊在暹羅、蘇門答臘、阿丹使節的陪同下回國。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駛出龍江關。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六月二十九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下西洋。同年12月6日,船隊從龍灣起航至南京下關,2月3日在劉家崗集結。在劉家崗,鄭和等人在婁東劉家崗立了天妃宮石刻碑。船隊抵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豐寶塔寺立“天妃精神的故事”石碑。兩座紀念碑都記錄了他們的六次航行。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起航。航程經過占城、爪哇島的蘇魯瑪伊、蘇曼安西、古裏和珠布,然後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然後返回。船隊航行至古裏附近時,鄭和因積勞成疾,於宣德八年(1433)卒於印度西海岸古裏。宦官王景洪率領的鄭和船隊,經蘇曼安斯、滿慈家,返回太倉劉家崗。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抵達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的數據有27550人。
1航次,第二航次,第三航次,第四航次,第五航次,第六航次,第七航次。
(1406)6月1407 10 10月13 6月1409 10 10月1412 6月18 2月14658。
艦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壹支龐大的船隊,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來編制。在當時,它是世界上強大的海上機動編隊。許多外國學者稱鄭和的艦隊為特遣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總司令。國際著名學者英國李約瑟博士綜合分析這壹時期的世界歷史後得出結論:“明朝的海軍可能比歷史上任何壹個亞洲國家,甚至同時期的任何壹個歐洲國家都強。”
1,數量很大,井井有條。
鄭和下西洋是以軍事組織的形式組織的。
首先,人多。
鄭和下西洋的次數在史料中已有四次明確記載。
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鄭和下西洋的人數是27000多人,明朝大概有5個護衛隊,每個護衛隊有5000-5500人。從現在開始,武陟書主要來自沿海衛生所。當時西方的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人數分別在90-150之間。170以上;265人。我這裏說的不僅僅是量,而是在說明壹個科學道理。水兵的數量體現了壹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需要各方面的物質支持,很不容易。
其次,艦隊編制。根據我國海軍專業人士多年的研究,鄭和船隊由艇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組成。艇師就是現在的戰艦單位,他們編成隊形,叫做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作戰;儀仗隊在擔任警衛和對外交往時莊嚴而有力。
根據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由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對外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和軍事護航部分六部分組成。指揮部分:整個艦隊的中樞,對航海、外交、貿易和作戰進行指揮和決策。鄭和的職位是欽差大臣,將軍司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船舶修理、天氣預報等。外貿部分:外交禮儀、貿易、聯絡翻譯;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後勤供應、起草文件、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從鄭和船隊的構成研究來看,編制完善嚴謹,凝聚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的航海經驗,保證了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編輯此段]寶船
據《明史》和《鄭和傳》記載,鄭和的寶船共有63艘,其中最大的壹艘長44英尺,寬18英尺。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長151.18米,寬61.6米。這艘船有四層。船上九根桅桿可掛12帆,錨重幾千公斤。起航需要200人,壹艘船可以裝上千人。“明史?”《軍事誌》也記載:“寶船高如樓,底尖闊,可容千人。"
鄭和船隊有五型船。第壹種叫“寶船”。最大的寶藏長44英尺,寬18英尺,載重800噸。這種船可以容納數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其姿態雄偉,無與倫比。它的鐵舵需要兩三百人才能搬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英尺長,十五英尺寬。第三種叫“糧船”。它有二十八英尺長,十二英尺寬。第四種叫做“坐船”,長24英尺,寬9英尺。第五種叫“戰艦”,長十八尺,寬六尺。可見,鄭和船隊的船只,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生活。分工細化,類型更多。可以說,鄭和船隊是壹個以寶船為主體,以船為輔助的大型船隊。
肯定性學校
認為明朝歷史基本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碑刻記載的“二千材海船”並非“寶船”,而是較小的“戰船”。
南京鄭和造船廠考古發掘出壹只長約15米的舵,與《明史》中描述的寶船大小壹致。
南京鄭和造船廠的碼頭寬20英尺。
Ibn?在IBN·白圖泰(1304-1377)的遊記中,就已經記載了中國有壹面巨大的12帆,可以承載數千人。白土臺的記載,可以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
質疑派
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長時間航行。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遺骨的記載,鄭和的第壹艘寶船是“兩千料”。根據他們的推斷,它大約有十五到二十英尺長,六到八英尺寬。運載能力約為5000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復制出真正能航行的44英尺長的“寶船”。目前被仿制的寶船大多采取懷疑的觀點。
即使在質疑聲中,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領先的巨輪。
[編輯本段]導航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水文針(24/48方位羅盤導航)結合越洋拔星(天文導航)是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晚上通過觀察星星和水羅盤來保持航向。由於合理地解決了淡水儲存、船舶穩性、抗沈性等問題,鄭和船隊得以在“洪濤遇天,浪如高山”的險惡條件下“保持雲帆之高,星辰日夜馳騁”,少有事故發生。白天懸掛各種顏色的旗幟,按照約定的方式揮舞,形成相應的旗語。晚上,燈籠被用來反映航行情況。如遇能見度不良的霧、雨,也用鑼、喇叭、喇叭進行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