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在《目錄》的“提要”中闡述了其編纂方法,說:“其法以國緯為準,其年代名在上,而各標通鑒卷數在下。此外,劉壹措《長歷》載新月,歷史截取的七次政局變動都在上面安營紮寨,書中精華散落其間。”通體仿年表,用《史漢書》舊例。表示卷數,這樣可以知道某樣東西在某壹年,在某壹年的某壹卷裏。《資治通鑒》是壹部編年體通史,按時間順序記載歷史。所以要想提取其精華,只能按時間順序來。目錄是這樣編的,是由編年體的風格決定的。司馬光根據《通鑒》的實際創造性地編寫了目錄,這在古代編年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目錄其實就是通鑒的總結。如《張尚陰遁》編年法的序號下,對應的是楚王喪二十壹年,以“喪王,大臣貴胄作亂,攻吳起,殺之,射王屍。臧太子即位,乞亂者失七十余人。”本文簡述了楚王死後的情況,並在表中指出相關細節記載於《通鑒》第壹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