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論就是指導
學習書籍大致可以分為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兩個方面。我們知道,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或提煉出來的。正確的理論往往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正確的書法理論是成功的書法學習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每壹個致力於學習書法的人都應該掌握這個“認識論”和“方法論”。
學習書法理論和練習書法的關系是知行關系。知,就是“認知”,“有正確的導向”。知道的越多,了解的越全面,就越自覺,就越對,就越有信心早日實現目標。因此,把書法理論作為書法實踐的指導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所謂書法理論,從另壹個角度看,其實是前人的成功經驗或者失敗教訓。沒有學前經驗,有可能事半功倍;如果我們不吸取前人的教訓,我們可能會重蹈覆轍。所以,善於學書的人,絕不會盲目修行。他們必須以理論為指導,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努力找到壹條適合自己的光明之路,從而提高效率,減少失敗,簡化優化學習過程。
理論是自學者的“老師”,找到正確的理論就是找到了“優秀的老師”。有“老師”不代表壹定有勝利的保證。只有擁有壹個“優秀的老師”才能保證成功。因此,我們也要善於區分哪些是可取的“正確理論”,哪些是不可取的“錯誤理論”,絕不能掉以輕心。
2.實用性是前提
書法具有鮮明的藝術性和廣泛的用途。只要漢字和漢語存在,就不可能是獨立於他人的純粹觀賞性藝術。自古以來的書法作品都是寫漢字,寫文字。這種以漢字為造型形象,以書寫文字為內容的藝術,本來就是以漢字的實用性為第壹功能,或者說是以漢字的實用性為基礎的。
這說明我們不僅要考慮書法的藝術欣賞性,還要考慮漢字實用的壹面。學習書法,要老老實實地寫漢字,不僅要寫得正確,還要寫得流利(當然還有更高的要求),至少要讓人認識和理解,因為這是藝術語言和藝術表現的基礎。如果妳能既擅長文字,又有文學美感,那就更好了。反之,學書法不寫漢字,不寫字(詩、散文等)。)就好比想當醫生卻不願意學診斷學和藥理學,必然會失去根基。
況且,我們學習書法藝術並不只是想成為藝術家(不可能所有學習書法的人都成為藝術家)。更多的目的是學習和用好中國的漢字,提高漢字的藝術書寫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從而優化和提高漢字的日常使用效果。即使是書法家的書寫也不全是為了創作藝術品,更多的時候壹般是用來書寫的。書法藝術要想更抒情,缺乏漢字性和實用性並重的品質(前提),缺乏作者思想的內涵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信息,生命力必然受到影響。
3.貼是捷徑。
林鐵是學習書法的起點,也是書法入門的捷徑。歷代書法家都非常重視臨帖。
王鐸說:“不懂古碑書法,最後不古,是俗筆。”宋曹說:“必須以古人為法,才能認識到自己生於古法之外。”馬壹浮說:“學書須無史,方能為雅。”古代書法帖大多是歷史篩選留下的書法模板,記錄了前人用筆、結體結構、布局(構圖)等規則、藝術思想、藝術表現的成功經驗。尋根其心,可以減少自己的摸索和彎路,最直接最快捷的找到書法藝術的真諦和奧秘。貼真的是入門的捷徑。
但歷代碑文甚多,至今仍在陸續被發掘出版。這些數不勝數的碑文,雖然有價值,但由於書寫者的藝術能力參差不齊,或者書寫目的不同,味道也不盡相同。有些不能作為“法書”,甚至不值得模仿。所以要慎重選崗。“選崗”就像“選老師”。古人教導我們“取法靠法”。我們不能隨隨便便,更不能拜倒在壞書、怪書、病書、俗書的腳下。
4.楷書是基礎。
古代書法帖的種類很多,有真跡(手跡)、草書、隸書、篆書等。從哪裏開始最合適?壹直以來,書法家(書家)都有自己的用詞,有不同的理解。我覺得楷書是基礎,從楷書入手比較合適:
(1)初學者要註意規則和法度,才能走上正軌。楷書的八法(橫、豎、撇、按、指、鉤、挑、折)是完整的,也是最嚴格的。有了這根繩子,也算是嚴教嚴學了,壹定會進步的。楷書穩如慢動作,壹筆壹式,都很到位,很規範。它的點畫和結構都很精細,最能訓練基礎功夫,培養不浮不躁的心態。這是正確的開始方式。摯友潘天壽說得好:“開始學書法,壹定要求規矩,要正規,從正楷開始。”
(2)新手要按照順序,動之前要安靜,這樣才能提高效率。如果模型是站立的,那麽天氣是穩定和安靜的。走如行,草如跑,天如飛。先學楷書,再學行書、草書,動之前是靜,符合操作規程,轉換起來更方便。所以宋代蘇東坡哲言:“書法備於正書,溢於草。我不會改書,但我會做草。我還沒聽過壯語,但我不想說。”唐朝的張敬軒甚至嚴厲地說:“如果妳是壹個初學者,妳應該先學習真正的書,這不是壹個損失。不先學真本,就學豎體。如果妳是族長,妳將學習真正的身體。很難成功!”
(3)書法初學者要從方便的地方開始,這樣可以早看到效果。在漢字形成和演變的時間序列中,楷書是最後定型的字體,是當今使用最廣泛、最流行的字體。我們更熟悉它的面貌,所以從現在開始,比起從篆書、隸書、草(行)開始,降低了識別的難度。更何況學會了馬上就有利於日常使用,還有壹個收獲。為什麽不呢?
5、筆法是關鍵。
“筆法是用筆書寫和點畫的方法”(《沈論書》)。“書法是以用筆為基礎的,也是需要下工夫才能成字的。古往今來用筆不易”(趙萌《蘭亭集序十三首》)。“書法之美,盡在書寫。是時候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而且要圍繞著做。操縱十分熟稔,匠心獨運”(康有為《廣益船雙弓》)。對於筆法,古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極大的重視,因為這是書寫的關鍵。用不同的筆寫字,或刷字,或填字,或畫鴨,效果都不壹樣。
在運用過程中,筆法的特點是舉、壓、扭、轉或使、轉、緩、疾等。,而在書寫的字跡(墨跡)中,則表現為輕、重、圓、方甚至、碎、潤、浮躁等。這是藝術風格的展現,也是藝術語言的深刻。壹個微小的差別是千裏之外。筆法的細膩、豐富、復雜不容忽視,需要下很大功夫。掌握各種寫法,點畫更多樣,書寫更生動。如果能運用自如,熟練自如,就可以說掌握了書法的關鍵。
6.學習致富是壹個階梯。
僅僅依靠書法技法理論和臨摹書籍的實踐是不夠的。還要加強多方面的知識和藝術修養。比如歷史沿革、文字學知識、碑帖、石刻、墨跡及其真偽、歷代書法家、文學、美學、哲學、道德修養、辭官乃至姊妹藝術等。,應該盡可能地去學習、研究和掌握,以充實書法家的思想寶庫,豐富書法藝術創作的內容,提高書法作品的藝術性。學習書籍強調學習的滋養。“胸中無鬥墨,如何經營城市?”?我把技法理論和巧奪天工的實踐技能比作“良種”(好苗子),而把各種知識和藝術修養比作“空氣、水、土壤和陽光”(適宜的環境)。好的幼苗必須有好的環境才能茁壯成長。所以,學富五車是攀登藝術高峰的階梯,壹定要努力打造。
7.努力是必由之路。
書法練習壹定要強調足夠的量。也就是說,我們要足夠努力,而且“功夫不可偏激”(吳玉如)。“張伯英臨池雪樹,池中滿墨,老師四十余年不能爬樓梯。張弓對它很熟悉,他的名字叫曹聖。他總是被老師扣留,最終會成名。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可能壹蹴而就。俗話說‘書無百日功’,有益於長談。宜以白頭攻之,何以百日矣!”(徐浩的書)。
學習書法是壹項艱苦的工作。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持久的毅力,就不會有成就。古人早就有了經驗和認識。米菲說:“壹天不看書,就會覺得累。妳以為古人沒讀過,妳就廢了。”蘇軾說:“筆成墓,墨成池。還不如奉獻。筆禿墨磨千領。不要做張誌和索靖。”
看來,勤學苦讀是掌握和運用書法技巧的必由之路。天天用毛筆工具的古人尚且不敢懈怠,何況我們。
8、悟即自強。
何說:“壹個書法家必須建立自己的家庭,其目的是鍛造古人,形成自己的家庭”。所以,學書需要學古帖,也需要學好傳統,這不是最終目的。只是為了學習古法,優化我們的學習過程。要想真正鑄就古人,自立門戶,就要學會並靈活運用。通過對古帖的學習,通過對點畫和結構的學習,我學到了筆法技巧、精神、美學思想,悟出了道理,找到了適合消化吸收的養分來充實自己。比如叫“吃豬肉長人肉”。這就是轉化和靈活運用。要知道“悟”是發帖關註我的重要壹環,是自力更生的重要標誌。如果不能“悟”,不能融鑄,不能創新,就被視為死學。
需要提醒的是,“開悟”和“轉化”不應該是焦慮的,也不應該是刻意的,而應該是漸進的,“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