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年(清康熙八年),王致和進京趕考,卻與孫山鬧翻,留在了北京。
為了生計,他賣過豆腐,準備邊讀書邊做生意,下次再考。
有壹年夏天,為了防止吃剩的豆腐變壞,王致和把豆腐切成小方塊,撒上鹽、胡椒和其他調味品,然後放好。
幾天後,他打開盛豆腐的容器,發現豆腐發青發臭。他覺得扔掉可惜,就咬了壹口,味道很獨特。後來,王致和開始專心做臭豆腐。
清末,臭豆腐傳入皇宮,受到慈禧太後的喜愛,取名“方清”。從此臭豆腐身價倍增。頂尖學者孫家鼐和魯起星親自為王致和題寫了牌匾。孫家鼐還獻詩壹首,“美食行萬裏路,我心養我秘”,“牡丹配龍蟠醬,荷花配鳳爪園”。王致和把這四首詩刻在四個門板上,第壹個合讀的字是“何誌醬園”。
臭豆腐在王致和的流行與其精湛的工藝和嚴格的質量控制密不可分。
上述大豆經過研磨等工序制成的成品,要經過接種、前期發酵、腌制、配湯、後期發酵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生產周期長,工藝復雜。然而,王致和世世代代保持著嚴謹的工作作風,使得臭豆腐的質量保證壹如既往,贏得了人們的贊譽。
王致和臭豆腐營養價值很高,含有大量的鈣、鈦、鋅、氨基酸、維生素等。歷經數百年,其產品仍以鮮、松、柔、香五大特點受到國內外顧客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