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起源於中國北方(見黃帝內經?應討論不同的方法”)。隨著公元前2600年以來魯西、豫東荒地的大規模開發,四面八方的移民湧入魯東,使這壹地區成為龍山文化時期(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中國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區。
大量的人口產生了大量的醫療服務需求。南方的針灸療法和北方的艾灸療法分別由來自北方和南方的移民帶入魯西和豫東地區。魯西、豫東古稱“東方”,“知望”:“東方迎客”。因此,針灸療法可以被視為中國古代東夷民族的文化貢獻。
這壹點在《黃帝內經》中記載得很清楚,其《論異法與宜法》壹文說:“制石人也從東方來。”原泉開始註釋蘇文,說“東方很多人腫了,結塊了,所以卞氏生在東方。”伏羲被古今學者公認為東夷族的首領。
因此,將用於針刺的針系統標準化為“九針”(見本百科“九針”詞條)的功勞歸於伏羲。《道德經·後紀義》引《帝世紀》:“太昊(伏羲)九針救死。”但是,文獻也把這個功勞歸於黃帝。
針灸是針灸的總稱。針灸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將針(壹般為毫針)以壹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利用撚提等針刺手法刺激人體特定部位,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穿刺點稱為人體穴位,簡稱穴位。根據針灸教材的最新統計,人體有361個穴位。
艾灸是用預制的艾灸罐或草藥燒灼、熏蒸體表的某些穴位,利用熱刺激來防治疾病。通常艾草是最常用的,所以稱為艾灸,還有藥灸、柳條灸、燈芯灸、桑枝灸等其他方法。現在人們在生活中經常使用艾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