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贄天生“反骨”,對傳統經學有著天然的厭惡,但作為封建時代的士人,他唯壹的出路就是通過科舉入仕。嘉靖二十八年(1549),李治考入全州付雪。三十壹年(1552),二十六歲。三年後,他開始了他的仕途。此後,他在當地為官20余年,從* * *市縣到姚安知府。最終在萬歷八年(1580)棄官定居湖北黃安,不久遷居麻城龍湖,從此開始了余生的求學、寫作和講學。
明代中後期,王陽明(本名守仁,本名伯安)(稱“王雪”或“薛鑫”)所倡導的主觀唯心主義學說尤為盛行。隨著時間的推移,陽明學發展出了許多流派。以明代儒學為例,有所謂“浙中王門”、“河右王門”、“南王門”、“北王門”等等。在各流派中,有的堅持師說,如江西的“江油王門”,以鄒首義、羅洪憲、聶豹為代表;有些人發展了王雪的思想,甚至走到了王雪的對立面,如以嚴和梁汝元為代表的左翼。也有壹些人接受了王雪的影響,並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如王根的“泰州學派”,梁汝元、羅汝芳等人也是“泰州學派”的追隨者。
李贄中年後接受王陽明學說,曾拜王艮之子知望為師,並受王績、羅汝芳等人影響。後來潛心學佛,受到禪宗唯心主義的影響。但由於他的性格和教養,特別是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時代的影響,他的思想能夠突破王雪和佛教的羈絆,在反對虛偽和批判傳統封建思想的鬥爭中,提出和闡述了自己具有時代特征和啟蒙意義的進步的社會政治思想。
他從官場隱退,定居龍湖後,“每天閉門讀書”,“寒氣不絕,暑氣不絕,黑夜不絕”,尋找批判虛偽和傳統觀念的利器,終於寫出了大量的批判作品。當時封建守衛者視之為“異端”,李贄本人也視之為“異端”,並說:“如今世俗之士,壹切偽學,都視自己為異端,我說不如為異端,免得徒增我名。”為了表明自己是貨真價實的“異端”分子,寫下了《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等名著。
《焚書》和《續焚書》是當時李贄與道家君子的論辯文集。焚書“逐節發明《論語》《孟子》”,也就是說,要把《論語》《孟子》中的紕漏、謬誤壹壹揭露出來。從漢代的尊儒到宋代的朱註四書,《論語》《孟子》在常人心目中不亞於聖物,誰能動之!李贄此舉著實讓那些視孔子為聖人的封建衛士們自掘祖墳。李誌也知道,他的書裏充滿了“氣話,無非是普通的套話”。“他說的和現代學者很有關系。如果他患了他的慢性病,他會想殺了我,所以他想燒了它,所以他說了就可以拋棄它,他不能留下來。”於是他把它命名為“焚書”。
《藏書》是李贄重新評價戰國至元朝滅亡八百多年間重要歷史人物的歷史著作,《續書》是明代歷史人物評論集。在這兩本書裏,他大張旗鼓,認為歷來被封建衛道士推崇和崇拜的聖賢只是“徒有虛名,實則無聊”,現在又要“顛倒千代人的是非”。因為我的觀點是“天下不和人合”,只能“藏來世”,所以命名為“藏書”。
宋明以來,理學家把孔子的言論當作神聖的教條,統治者則以四書五經作為賞罰的標準。李誌大膽指出:孔子的是非不能是非!“昔三代我不管,三代之後,漢唐宋是也。中間幾千年也沒有錯?他有什麽問題嗎?賢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聞是非。但是,交給對錯的人就安全了!夫權之爭也像年代壹樣,晝夜更叠。昨天不是今天,今天也不是後天。雖然孔子復活了,我不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但是我可以決定是獎勵他還是懲罰他。”他痛斥對孔子的盲目尊崇,鄙視對六經的迷信。他認為六經不過是忠臣對統治者的恭維,而《倫》、《孟》不過是孔孟弟子的殘缺筆記,不足以作為依據,更談不上“終極之論”。
新儒家整天喋喋不休,強調要“去人欲,存天理”,認為“天理”高於壹切。李贄說:“穿衣吃飯是人際關系的物理學。除了穿衣吃飯,沒有溫飽。”就像穿衣吃飯是禪壹樣,他主張要擺脫空洞的推理,還原人的原始欲望,使人以“童心”的再現成為“真正的人”“童心,真的。如果童心不可或缺,真誠也是不可或缺的。童心者,絕假天真,初念之初心也。失去了童心,就失去了真誠;如果妳失去了妳的心,妳就失去了妳真正的人。人非真,不再有始。”
李贄的壹生充滿了坎坷和不幸,二十多年的官場經歷使他對遊走於官場的道家官僚有著透徹的了解。他指責道教徒“陽為道,陰為財;穿著高雅,舉止豬狗不如”,嘲笑他們是壹群沒有才華,沒有學問,沒有知識的傻瓜。他們只能墨守成規,卑躬屈膝。
對於封建社會的壹些傳統觀點,李贄也有很多令人震驚的理論。理學家說:“餓死是小事,不名譽是大事。”他說寡婦可以再嫁;《衛報》說卓文君是個“蕩婦”,他稱贊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結合是“好夫妻的好選擇”,合乎自然。歷史學家說武則天篡權,他佩服武氏以壹個女人統治天下,是壹個偉大的女強人。統治者把人民的絕望視為“大逆不道”,卻又說官政的腐敗“使英雄感到委屈,英雄感到無奈,直驅也是賊”,是“官逼民逆”,人民不得不逆;傳統觀念是“男尊女卑”,女人永遠是女人。他說:“說人有男有女沒問題,看男女就不行了?”意思是妳看得見長短,男人的看法有多長,女人的看法就有多短。怎麽會呢?"
在封建時代後期,李贄的吶喊給思想界帶來了壹線曙光。同時,他明目張膽的越軌行為也讓理學家憤怒,讓統治者聞風喪膽。他們圍攻李治,對他進行政治迫害,說他“瘋狂魯莽”,指責他“竟敢主張混亂,誤導世人,誹謗人民”。萬歷三十六年(1602),皇帝親自下詔逮捕李治。76歲時,李誌用剃刀割喉,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治死後,他的“異端”思想仍然為統治者所忌憚。從明朝到清朝,統治者總是試圖禁止他的作品。好在李治死後“功名大增,書亦流傳”,這大概是統治者和理學家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