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理解血液與五臟的關系?
中醫認為,血液與人體五臟的關系非常密切,具體體現在血液的生成、運行、儲存、控制等方面(1)。血和心血都有營養作用,脈是血液循環的隧道,心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心臟和血管相互聯系,相互聯系,相互配合,* * *完成血液的正常運行。血液沿著血管循環,使血液中的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以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血液循環雖然是心臟和血管的活動,但心臟起主導和主要作用。《內經》說“心主身血”,“血皆屬心”。血液是滋養身體的主要物質,營養的質量直接影響人體的活動,包括心臟功能。中醫認為,心臟和血管的功能可以通過面部顏色來表達,因此醫生可以從患者面部的顏色來判斷心臟和血管的狀況。《內經》說:“心為生命之本,神之變也在其面,其面充盈血”,“心脈合為其榮也”。正常時心脈飽滿,面色紅潤有光澤。如果心血虛弱,面色蒼白,不做作;心氣衰竭,血液循環無法推進,會導致血瘀,面色灰暗或發青;血虛則心血虛,心脈虛,會時失血,白黯,脈或結,心悸驚悸。可見,心、血、脈在生理上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在病理上,它們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其中任何壹個異常,就可能發生相關的疾病。(2)血與肺也密切相關。中焦脾胃吸收轉化的精微物質需要“註入肺脈才能化為血液”,說明肺也參與了血液的形成。中醫有句話叫“肺面臨百脈”,意思是人體所有的血管都會聚集在肺裏。當血液流經肺部時,殘留的廢物會通過肺部的呼吸排出體外,新鮮的空氣會通過肺部的作用被吸入體內,匯入血液。可見,肺通過驅舊吸新來保持血液的新鮮,新鮮的血液在氏族精神的驅使下,在血管中循環,溫暖內臟和四肢。血液在“宗族精神”的驅使下,沿著血管循環不息。宗氣是水谷的精髓和從大自然中吸收新鮮空氣的結合,聚集在胸部。宗氣是心氣和肺氣的* * *相互作用。宗氣充足能促進心臟活血,血液循環正常,脈象通暢;如果祖氣不足,血液循環就會很弱,脈搏會很弱,甚至會出現氣滯血瘀的情況。(3)血與肝中醫認為,肝藏血。王冰在唐代解釋說:“肝藏血,心隨其行。當人運動時,血液被輸送到經絡,而當人靜止時,血液屬於肝臟。是誰呀?肝主血海。”這意味著肝臟具有儲存血液和調節血容量的功能。人體在工作或情緒激動時,身體各部位的用血量增加,循環血量也必然相應增加。這時,肝臟排出儲存的血液,以供身體活動的需要;人在休息或情緒穩定時,全身活動減少,身體所需的血液也減少,壹部分血液儲存在肝臟。如果肝臟有病,儲血功能異常,不僅影響人體的正常活動,還會引起血液疾病。如果肝血不足(肝血虛)不能養眼,眼睛就會昏花、幹澀、夜盲;如果不能滋養肌肉,肌肉就會告急,屈伸不利;如果不能填滿血海,女性月經就會少,甚至閉經;如果肝失疏泄,肝氣紊亂,則積血不穩,容易引起出血性病變,如嘔血、吐血、鼻衄、女子經行或崩漏等。肝主疏泄和貯藏血液。血液的運行依賴於氣的推動。當肝臟功能正常時,行氣條舒服,隨氣而行的血液通暢。如果排泄不暢,肝郁氣滯,可導致瘀血和胸脅刺痛。如果瀉下過度,氣機失調,則貯血不穩,引起出血病變。(4)血脾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能收谷納氣,水谷化血的微妙轉化。造血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脾不僅與生血密切相關,還能主血。所謂血控,就是脾具有控制血液在血管中正常運行而不溢脈的功能。我國早期的醫學著作《難經》指出:“脾裹血,溫五臟”,意思是統壹包裹。脾的調血功能完全取決於脾氣的功能。清代沈木南說:“五臟六腑之血,全靠脾氣之控制。”後來唐榮川也說:“血為雲脾所主,血的運動全靠脾。脾若陽虛,則血不能統。”“人總是以氣控血。”可見,血液的運行不僅取決於心的推動和肝的調節,還取決於脾的控制。明代吳《尹姬論綱》說:“血生於脾,故謂脾主血。”說明脾的控制功能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脾氣虛弱,失去了控制血液的功能,使血液溢出脈外,引起各種出血。清朝的許多醫學家就這個問題寫了書。遊在京說:“脾主血,脾虛不能吸血;脾化為血,但脾虛不能運化,所以所有的血都沒有主人,所以落入陷阱。”丁霞說,“水谷的本質是令人熱血沸騰的。脾胃有傷,營衛虛弱,所以血異常,出疹。張誌聰說:“有些人因為吃飽了而便血和嘔血,所以因為脾臟受傷而無法控制他們的血液。".臨床上可見到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因脾虛不能控血而引起的出血綜合征。對於這類出血證的治療,清代李認為:“故血證若有脾虛,則應補脾以統其血”,即采用健脾益氣補血之法。(5)血腎中醫認為腎藏精,精生髓,有髓血。同時,腎中的命門是元氣的本源,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是生化之源,是溫化和促進血液生化的動力。可見,腎臟是形成血液的主要器官之壹,所以中醫有“生血在腎”的說法。而血的精氣可以化為腎精。如隋朝晁的《病因論》說:“腎藏精,精為血之結果。"清代唐榮川說:"腎藏精,精為主腎,與心血合而為壹。“這說明精血同源,可以互相轉化。所以在治療中經常要補充精血。比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健脾補腎的方法往往能達到更好的生血效果。同樣,腎精虧虛的人,給補腎的藥物,同時也給補氣血的產品,有助於填精補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