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漢字叫男字,假名叫女字。日本學者聲稱吉備真備創造了片假名,佛教大師空海創造了平假名,這些說法都不可信。充其量也就是他們兩個。
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記錄史實的公仆,也成為當時日本唯壹的官方文字。但日本的漢字讀法有兩種:訓練讀法和讀音讀法。前者是日本的原始語言,後者是外界傳入的聲音。但由於時間地點的不同,發音分為漢語、唐、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也促成了日本漢字形和平假名的出現。雖然從九世紀初開始,大部分書籍都是用日本文字(假名)來描述的,但由於日本所謂“民族文化”的建立,漢字從明治初期開始就是公職人員用來記賬的官方文字。
日本開放與歐美的交流後,很多外來詞(日本人稱之為“外來詞”)混雜在日語中。早在公元1866年,就有前島(日本郵政制度的創始人)發表了所謂的《廢除漢字意見書》,主張壹律用假名代替漢字。後來,自由和民權理論的集大成者福澤諭吉在公元1873年出版了《人物誌》。昭和五年(1930)前後,進步教育家高唱“漢字要禁,漢字要廢”,甚至二戰後,有人甚至主張“羅馬字要廢”。例如,盟軍總司令部(CHQ)聘請的教育使節也建議日本政府限制使用漢字,以便給予更多的時間。日本政府接受了這壹建議,規定國家義務教育期間的教育漢字數量為850個。甚至比如1967年初,阿部美典提出漢字230年後將滅絕的理論,都是崇洋媚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