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簡介:哈尼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壹,主要分布在雲南,起源於古代羌族如彜族、拉祜族。妳對哈尼族了解多少?妳知道多少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如果妳想知道哈尼族有哪些傳統節日,他們的民族習俗是什麽,請看壹下我的介紹。

女生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波山的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舉行。

關於這個節日有壹個傳說:相傳古時候,碧波齋有壹位美麗的姑娘,愛上了壹位年輕英俊的獵人,但她的父母不允許她嫁給土司的獨眼兒子,姑娘傷心欲絕。二月初四,她上山砍柴,遇到三個和她命運相同的女孩,於是互相埋怨,最後壹起跳崖自殺。事情發生後,哈尼族覺得這是壹件很悲哀的事情,認為不應該繼續幹涉子女的婚姻。因此,二月的第四天被定為女生節。節日那天,未婚青年向愛人借了漂亮的衣服和褲子,裝扮成姑娘,和愛人跳舞,直到太陽西沈。已婚男人這壹天應該很勤快。他們應該整天服侍他們的妻子。

端午節(馬安節)

雲南省的哈尼族祭祀節在每年農歷的壹月和二月舉行,為期三天。

哈尼族認為龍是他們的保護神。有壹個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古時候,哈尼族的祖先來到哀牢山時,壹個山妖每天都來寨子騷擾村民,要求村子每年二月給他送壹個姑娘。後來壹個叫北娘的寡婦把自己的兩個兒子打扮成女孩送給了山妖。夜裏,山妖喝醉了,兩個年輕人拔出刀來刺殺山妖,山妖被殺,她的兩個兒子也因體力不支而死。為了紀念這兩位年輕人,人們舉行了這個節日。節日當天,全村祭祀祭祀,選出兩個小夥子扮成姑娘,在人群的簇擁下在村裏巡邏壹周。這壹天,年輕人將騎著神奇的秋天。此外,還會有歌唱比賽、舞蹈等活動。

庫紮紮

哈尼語又叫“六月節”,意思是豐收、豐饒的日子即將到來。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持續兩到五天。

這個節日來自壹個傳說:相傳在古代,哈尼族人崇拜壹個名叫“韋嘴”的神。每年五六月,韋嘴神都要去茅屋視察人、牲畜和莊稼,給人們帶來了快樂。為了感謝韋嘴神,人們組織盛大的歡迎儀式,歡迎神進入村莊,以趕走邪惡,保護人們的和平與幸福。於是代代相傳,就成了今天的節日。

在節日裏,人們要準備充足的食物,宰殺牲畜來祭祀神靈。秋磨是節日的主要娛樂活動之壹。秋磨上人山人海,技高膽大的男青年常常爭相登臺表演,以博取姑娘們的喜愛。此外,還有其他活動,如跳舞、蕩秋千和摔跤。晚上,全村老少圍坐在火堆旁,聽老人“敘舊”。

在節日的最後壹天晚上,每家每戶都要點燃壹支火炬,照亮房子的每個角落,以示驅除邪惡。然後,火炬會被送到村子邊緣的路邊,按順序排成壹條龍,向東南方向延伸,以示將惡鬼驅趕得遠遠的。

“開秧門”節

春耕前,整個哈尼族村寨都沈浸在歡樂的氣氛中,他們用簡單的傳統儀式——“開秧門”迎接豐收播種節。壹大早,大家吃黃米紅蛋,讓牛吃黃米丸子,以示開心。據說將來生產的大米會像黃米壹樣金黃,像紅雞蛋壹樣飽滿。

飯後,人們會在田裏舉行盛大的“開苗門”儀式。他們穿上嶄新的衣服,來到寨裏最大的稻田。承包這塊田的主人的主婦拔了第壹窩稻秧,請寨裏壹位威望高、生產經驗豐富的老人種下第壹窩稻秧,祝賀秋天豐收。後來大家都到田裏插秧了。

栽完苗後,所有哈薩克族(哈尼族的壹個分支)都會有壹個“Moena”節,中文意思是“栽完苗後的休息日”。這個節日在農歷五月初壹舉行(有些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壹天全村* * *殺了壹頭豬壹頭牛,各家回去做飯,表示插秧結束。按照當地的習俗,節日當天早飯前,要在割下的草上澆上壹碗茶和壹碗酒,然後用草包好壹碗肉和壹碗飯餵牛,作為對牛辛苦壹年的安慰。哈尼族認為莊稼是牛種的,是為了幫助人。所以節日期間要尊重牛,不要讓孩子騎在牛背上,也不要罵牛。“苗”節過後,他們吹響號角,宣布牛群可以休息了。

“十月年”

哈尼族以農歷十月為元年,是壹年中最隆重的節日。紅河地區的哈尼族稱“十月年”紮勒特,意為“糯米團子”,其圈象征新年,闔家團圓,萬事大吉,吉祥如意;西雙版納哈尼族稱之為“嘎唐帕”,意為“萬物更新”。思茅地區的哈尼族稱之為“禾舍紮”或“米色嘎”,都是“過年”的意思。

哈尼族支系眾多,各地節日時間不統壹。雲南南部哀牢山的哈尼族,壹般是從農歷十月初壹龍日開始,到神猴日大年初壹結束,持續五六天。節日期間,女人們做糯米粑粑和餃子,男人們殺豬殺雞,烹制各種美食獻給世界和祖先。青年男女趕上壹場聚會而墜入愛河,或在郊區平坦的草坪上摔跤,以歌聲取樂。節日期間,寨子裏最熱鬧、最歡快的場面是盛大的街宴,又稱“長街宴”,哈尼語稱之為“孜巴多”,意思是輪流敬酒。家家戶戶都爭先恐後地在街中心獻上壹桌自己的特色菜,充分展示自己的廚藝。人們* * *分享宴會,* * *分享祝福,* * *分享娛樂,慶祝象征著他們團結、和諧、吉祥和幸福的傳統節日。此外,六月還將舉行“長街宴”(簡稱“庫紮紮”)、“昂瑪圖”、“龍舟節”等節日。

新密節

新密節是哈尼族的傳統農耕節日。哈尼語稱之為“吃新米”;紅河州被稱為“車什紮”,翻譯成中文是新米節。在其他地方,它被稱為“卡努派耶”和“約普梅奇”。每年農歷八月,當地裏的稻子呈楊梅色時,就另選壹天舉行。有些地方之所以選擇龍日,是因為“龍”在哈尼語中有“多”、“更”的意思。哈尼族希望通過吃新糧、喝新糧酒的儀式,讓稻谷豐收,越吃越多。節日的早晨,家家戶戶的戶主來到稻田,選壹個穗長粒大的稻穗,搓掉少量的稻谷,用葉子包好掛在田裏,以示稻田結出更多的稻谷。他們還捧了壹把穗子回家,種了新米,做了新米,擺了新糧酒,招待村裏的領導或家裏的親戚。他們還使用了壹些新的爆米花。開飯前,家家戶戶都要用新米和稻花香祭祖,然後用稻花香餵狗。據說很久以前,世界上所有的莊稼都在壹場大洪水中被沖走了。當水退了,壹只鳥發現了壹個稻穗,正準備啄它。壹只狗嚇跑了鳥,叼回了種子。從那以後,人們重新種植水稻。所以哈尼族人無論何時吃新谷,都要先給狗吃。當地還有壹個傳說,眾神之女奧馬爾背著父親偷偷把稻種給了世界,並教哈尼族人耕作的方法。結果諸神大怒,把她變成了壹條狗,送到人間。哈尼族不忘她的功德,所以每年都要祭祀。祭祀結束後,家人和客人開始享用豐盛的米飯和新米酒。都說吃得越多越飽越好,到了秋收的時候米飯會飽飽的,永遠吃不完。新米節過後,秋收開始了。

“六月年”

哈尼族傳統歷法將壹年分為三季:冷季、暖季、雨季,每個季節四個月。“六月年”,哈尼語稱為“庫紮紮”,意為五六月,雨水頻繁,氣候濕熱,無青黃,度過了艱苦的歲月;有的地方叫“耶庫紮”,指的是雨季。“苦”是“萎”“紮”是“吃”。

“六月年”壹般以農歷五月的第壹個祈猴日為節日的第壹天(或在壹些地區的火把節或端午節期間),持續3至6天。它是哈尼族的主要節日之壹。“苦紮紮”節有社交娛樂和祝願“五谷豐登、人畜健康”的意義。節日伊始,從高山上砍下壹棵筆直的松樹,在秋磨上架起秋磨,寓意用栗藤翻秋,蕩秋。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老少聚集在墨丘場進行騎墨丘、摔跤、歌舞、村村殺豬殺牛,並邀請各地親友同樂。

西雙版納哈尼族稱“六月年”為“耶庫紮”,是每年農歷六月舉行的節日,持續3至5天。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哈尼族傳說中的火蟲英雄阿部明耶。節日期間,除了殺豬殺牛、煮糯米飯、設宴慶祝外,還有蕩秋千(磨秋)、打陀螺、舞歌等娛樂活動。據說在耶庫紮節上蕩秋千可以消災避難,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在秋千架下比賽蕩秋千,不會蕩秋千的還要比賽在秋千板上坐壹會兒。

紮萊特

哈尼語,意為“揉捏糯米團子”。又稱“十月年”。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它在每年農歷十月的龍年舉行。

哈尼族中流傳著這樣壹個傳說:古代有壹位老奶奶,生了三個兒子,分別變成了豹子、鳳凰和龍。大兒子和二兒子不贍養老人。有壹天,三兒子給了她三袋東西,分別變成了大米、牲畜和三對夫妻,讓她過上了好日子。老太太想起三兒子的孝心,就把這壹天定為龍年,後來演變成了壹個節日。節日的第壹天,村民們打掃了寨子的每個角落。然後洗個澡,換上新衣服。在節日裏,人們穿著節日的服裝,這顯示了他們非凡的精神。家家戶戶春天還要做糯米糕、黃米,釀造香甜的“燉酒”。在節日期間,應該舉行祭祖和敬神的儀式。祭祀結束後,我開始在街上吃宴席。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先入座,然後大家分坐在桌子兩邊,先給老人敬酒,再互相敬酒。慶祝豐收,並祝願整個村莊來年風調雨順。

節日期間,還會舉行各種活動。比如蕩秋千。晚上,村莊的草坪上燃起了春天的篝火。年輕的男女們在爐火旁唱歌跳舞,盡情歡樂。在墨江壹帶,第壹年結婚的新媳婦們聚集在村外,講述她們的婚禮經歷,嚴禁男人偷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