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許多在過去幾十年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作家及其被禁作品被重新認可和評價,這被稱為“回歸”。文學界發表了壹些曝光的作品,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爭議和關註。它們或揭露某壹階段的錯誤和問題,或描寫現實生活的弊端,真實地反映了某壹階段的歷史和社會面貌,如艾特瑪夫的《斷頭臺》,雷巴科夫的《阿爾巴特街的孩子》等等。這些當代作家的遺產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從1987開始,蘇聯引進了十月革命前後不同風格的俄國詩人。他們整理了古米廖夫的作品,修建了紀念館。對托爾斯泰在西方生活期間的作品也給予了客觀的評價。
列寧說:“如果我們看到壹個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那麽他壹定會在他的作品中至少反映革命的某些方面。”這些歸國作家也是如此。
紮姆亞金的《我們》提前思考了壹個高度工業化和中央集權的國家可能會給人類帶來什麽。左以幽默的筆觸勾勒出壹幅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街頭的長卷,鞭笞著敗壞新生活的蛀蟲。帕斯捷爾納克真誠地敘述了知識分子與十月革命之間復雜而真實的關系。皮裏尼亞的饑荒年最初揭示了革命後俄國社會生活的壹個相當完整的部分。普拉東諾夫的長篇小說《車文谷》以象征、怪誕的藝術語言,真實地展現了革命人民對自己幾十年思想歷程的反思。他們或用新現實主義風格(“我們”),或用幽默諷刺的筆調,或用隱喻的象征手法,各自用自己獨特的天才之筆,為蘇聯文學史勾勒出不可磨滅的亮麗色彩。沒有他們,蘇聯文學史是不完整的。正如普拉東諾夫所說,“沒有我,人民是不完整的。”
社會是復雜的,世界不是壹種可以渲染的顏色。生活本身就需要兼收並蓄的豐富性和復雜的個性。這些作家悲劇命運的原因之壹,就是用壹把統壹的尺子來約束和壓制創作風格和藝術視角的多樣性。他們的悲劇命運主要在於他們的“自願”流亡(如贊亞金),他們的自願放棄接受諾獎(如帕斯捷爾納克),他們的貧困,缺衣少食(如普拉東諾夫),他們拖著有病的身體靠在地上削鞋墊謀生(左),甚至他們的斬首(古米廖夫)。最大的悲劇是,他們的創作生命在才華的全盛時期被扼殺了,像左,不得不否定他獨特的融化的反諷和抒情。
當然,作家是不幸的,更大的不幸是人民和社會。壹位蘇聯評論家在他去世前壹年的1966中說,“壹些無足輕重的書被視為傑作...但是優秀的作品被束之高閣,...而這種損失是無法彌補的”。如果這些優秀的作品能夠在寫作後與讀者見面,那麽我們所有人的思想都會比現在豐富許多倍。“而且,那些優秀的作品如果能及時出版,其啟蒙作用和連鎖效應將難以估量,蘇聯當代文藝的成就將比現在宏偉許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