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中都遺址保存完好,布局清晰,為研究我國封建時代晚期的都城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物質基礎。
1307年,元朝第二任皇帝成宗鐵木爾去世。由於成宗皇帝沒有兒子,他的兩個侄子海山和艾雨巴麗李巴達可能都繼承皇位。
艾雨·巴麗·巴麗·達在母親的支持下第壹個宣布繼承王位,因為他處於帝國的權力中心。海山,早在10年前,就被成宗皇帝封為王,派往漠北鎮守帝國北部邊境。那時候海山才17歲。
在鎮守漠北的10年間,海山從壹個少年成長為壹名傑出的軍事將領,為保衛元帝國的疆域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當他聽說弟弟在大部分地方先登基,自然不滿,於是海山率領三軍從漠北返回商都。在哥哥的軍事壓力下,李極力將皇位再次拱手讓給海山。
吳宗海山奪取皇位後,為了避開大都、上都老少的掣肘,盡快樹立自己的權威,他做的第壹件事就是修建中都城。
此外,自17歲起,吳宗海山作為宗王鎮守漠北已有10年。軍旅生涯和殘酷的戰爭,練就了他的頑強和獨斷。他崇尚武力,有著強烈的創業激情,尊重祖先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汗的大名。
據史書《皇帝尊號玉書》記載,武宗從商都,也就是今天的張北縣到達龍興。“徜徉於太祖祁龍的九支,伐金於斯,定都於斯。”也就是說,吳宗海山到了龍興之後,在毛成吉思汗龍旗飄過的地方遊蕩。想到祖先在這裏只用8萬精銳就擊敗統治者40萬大軍的歷史壯舉,他決定在這裏開始自己的帝王生涯,並為此修建中都。
1307年,海山在商都開平市繼位。27歲的皇帝登基僅10天,就下令修建中都城。為了完成這壹宏偉藍圖,專門成立了工部來領導中都宮闕的建設。
1308年,武宗下令樞密院派遣18500親衛部隊到吳王茶都當基建工,不顧壩上地區天寒地凍。同時從商都的禁衛軍和親軍中抽調3000人參與中都建設。除了軍隊之外,還有大量的工匠、民夫和誌願者,在中都建設中的隊伍無疑是相當龐大的,可見武宗建設中都的決心。
中都劉綬司、開寧路資本總局成立後,又增設了胡本司、光祿司、銀業促進司、中都萬億庫等辦事處,成為“蒙元四都”之壹。
到公元1311年,武宗死後,仁宗“不再是城中之都”,元朝的中都仍作為元朝的行宮,後來的英宗、太宗、文宗、舜帝等皇帝都曾在此觀光、議政、行佛。
1358年,紅巾軍燒毀中都闕宮,使其成為壹處廢棄的遺址。
元代中都遺址位於張北縣北部。距元都北京265公裏,距元都遺址195公裏。
元代中都遺址由宮城、皇城、國成之字形組成,由中國傳統都城三重城組織而成。
宮城的平面呈長方形,城墻保存完好。城墻高出地面3至4米,墻基寬約15米。四角有方形夯土角臺,邊長6至7米。城墻兩邊各有壹個缺口,證明是原來的四門。內城南門有三個門道,兩邊可能有雀臺。
宮城有27個建築遺址,包括宮城中心的高泰遺址。場地暴露,可以看到柱基。
高泰基地遺址是宮殿群的主體建築,位於宮城的南北軸線上。以基地為中心的主要宮殿群位於宮城的中北部。
作為正殿,壹座宮殿的基座位於宮城中心,平面呈工字形,排列整齊的柱石和琉璃瓦,表面滴水瓦。
宮殿的基座分上下兩層,高出地面約2.8米,四周青磚砌成。上基礎面是宮殿的主體部分,下基礎面是宮殿的回廊部分。橋臺周圍有七條上殿通道。
柱廊兩側有壹條通往寺廟的通道,與宮城東門、西門相對。在錢坫的南面,有三條通往寺廟的通道,中間是皇家大道,兩邊是通往寺廟的通道,供文武大臣使用。
元代“宮”廳的發現,在我國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對於研究我國宮殿建築的演變和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宮城西南角是角樓的地基,宮墻南門有三門。地面用青石鋪成,門框和頂部是過梁磚木結構,應該是雀臺建築。
這裏發現了大量的玻璃構件,有塑料龍玻璃碎片、浮雕牡丹花,還有管瓦、瓦片、滴水、鳳鳥、仙人,以及大殿屋頂華麗的裝飾殘跡。藝術造型逼真,栩栩如生,顯示了大元帝國工匠們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造型藝術功底。
最重要的是這些釉面構件的三個角都出來了,也就是三個角出來了。三出式是指宮殿建築基座的角部形狀,從角部開始經過三次收縮折疊後與墻體相連,表現出基座的寬大、厚實、穩重、霸氣,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規格。
在元代發現了大量的石頭、陶器、木頭、磚雕和其他建築構件,以及銅、鐵和骨器皿。尤其是錢坫東徑南側的磚雕象眼,更是稀世珍寶。
臺基四周,漢白玉斷頭70余尊,其中漢白玉角斷頭1尊,九棱斷頭9尊,雕刻精美,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塑中的稀世珍品。
工字形的中央大廳,“三觀兩闕三路”梁柱結構的南門和奇特的“三闕”角樓,都體現了鮮明的元代建築風格。
皇城設置在內城之外,城墻呈山脊狀,東西長770米,南北寬930米。東、北、西、三面皇城城墻與宮城城墻之間的距離為120米,南面兩墻之間的距離為210米。墻體比地表高出約80萬平方米。
元朝建立中都,徹底改變了壩上地區的歷史地位,把中原王朝的北疆變成了元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融合的中心,這是壹次歷史性的飛躍。
標誌著中原歷代舉國上下努力修築的萬裏長城第壹次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使草原文明和農業文明更加緊密地結合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