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據歷史記載,“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魏晉時期就有“令牛進城,中秋夜繞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書·唐太宗實錄》記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中秋節的流行始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它就像元旦壹樣成為主要節日之壹。它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根據中國古代的歷法,它被稱為中秋節,因為秋天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中秋節,還因為農歷八月十五在八月中旬。唐朝初期,中秋節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這個時候是秋天,所以叫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中,壹年分為四季,每個季節又分為三部分。孟、鐘、紀,所以中秋節也叫中秋節。8月15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所以也叫“月夜”、“八月節”。
在中國古代,很久以前就有祭祀月亮的習俗。據《禮記》記載,周代有“秋夜寒”、“秋分月(拜月)”等活動。農歷八月中旬,正是秋糧收獲的時候。為了感謝神靈的保佑,人們舉行壹系列的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包子”。
《禮記》中記載“太陽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對月亮的祭祀,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對月亮和拜月進行祭祀了。後來貴族官員、學者紛紛效仿,逐漸流傳到民間。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中秋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李周,《禮記·月令》中說:“中秋之月滋養衰老,遵循稀粥飲食。”據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