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築周邊植物配置原則
1.1人本
任何需要布局的景觀都是為人設計的,都是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的。但人的需求並不是單純的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為本應該首先滿足人在做用戶的過程中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觀的設計也是如此。因此,設計師首先要掌握所設計建築的使用人群類型及其生活行為的壹般規律,使設計真正滿足使用者的基本行為感受和需求,即必須實現其為人服務的基本功能。
1.2因地制宜
在配置植物時,需要根據每棟建築的不同生態環境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使植物的生態習性與種植地的環境條件基本壹致,方案才能最終得以實施。這就需要設計師對設計場地的環境條件(包括溫度、濕度、光線、土壤、空氣等)進行實地調查和綜合分析。);那麽具體的種植設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
1.3生態
利用植物群落生態系統的循環再生功能,維持建築周圍的生態平衡。構建人工生態植物群落,從空間形態上形成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通道,通過植物吸收養分,通過分解者改良土壤,凈化空氣。此外,生態植物群落可以揮發多組分氣體,有利於空氣電離,增加大氣中負氧離子的濃度,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
1.4個性化
建築周圍植物的排列有規律的變化,能產生和諧的節奏感,從而在外部形態上與建築產生呼應關系。景觀構成中有許多節奏和韻律,如簡單節奏、交替節奏、起伏和擬態節奏等。
建築周圍的植物景觀設計應突出建築本身的形象特征。每座建築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格、歷史背景、空間尺度、色彩、符號等等。因此,我們在為不同的建築配置植物時,要用不同的方式來體現不同風格建築的優雅和魅力,展現其獨特的氣質和個性。註意選擇不同幹形的植物,形成錯落有致的人工植物群落,考慮植物配置與生態的和諧,通過不同樹種的搭配體現節奏變化。
2建築與植物構成的關系
建築與植物構成的關系包括兩個方面,即平面組織與立體造型的結合。建築與植物的平面組合形成了“畫面底部”的關系,使得二者都不得不被表現出來。如果建築被花草樹木環繞,建築形態就特別突出。綠化的平面形式要根據建築的輪廓來設計,其方法之壹是隨形而行,即在建築外布置凹凸變化的植物,其植物形態與建築形成統壹的形態。另壹種統壹的方法是使植物造景形式與建築外形壹致,建築外的綠化形式采用規整的方式使造景與建築形式壹致;但在空間構圖上運用了獨特的構圖手法,進壹步使綠化形式富於變化,給建築環境帶來清新之感。
2.1對面風景和借景
對面的場景是以植物景觀作為建築軸線或路線終點的場景,是視覺中心。景觀可分為直接景觀和間接景觀。直接景觀是視覺必須註意到的景觀。比如進出大樓,可以看到門前的大花壇,在大視角下成為壹道醒目的風景。間接對仗是壹個隱藏的場景,它不在路線的正面域中,而是稍微隱藏起來,例如向後看或在旅程中找到它。景觀的對象可以是建築,也可以是植物景觀,比如看壹個建築內的室外綠化成為景觀,或者看壹個樹木間的建築成為景觀,也叫互景。借景就是把無組織的風景借到了地平線上。
2.2障礙和壁壘
障礙是掩蓋人們不想看到的部分。比如,如果建築的附房和雜物院子形象不太美觀,可以用樹木遮擋,或者當建築主立面出現衛生間窗戶時,可以用壹叢樹木遮擋窗戶,避免室內外視線的循環。風景隔離是用來分隔空間或景點,會讓空間變大變小,把單調變成豐富,或者用綠化帶把人們不想到達的地方隔開,防止人們去。比如建築物的外墻上,往往會有壹些凹陷的空間。當人們預計不會到達這些凹進的空間時,就用草坪或樹木把它們隔開。
2.3歸納和建議
植物造景的誘導就是在人們希望到達的目標處設置明顯的綠色標誌,以提醒或幫助人們找到目標。比如可以在建築入口處種植單棵樹或者設置花壇突出入口;在大堂的樓梯處擺幾盆花,會讓人們很容易找到上樓的路。綠化也可以用來形成定向路線,比如道路兩側的樹木,內通道兩側的盆栽,都有很強的指向性。
2.4滲透和延伸
以植物為媒介,連接兩個不同的空間,空間相互滲透、擴展、延伸。這樣既增加了空間之間的循環感,又豐富了植物景觀。例如,通過門桶在從臺階到門廳的入口處設置壹個花盆。這種連續的花盆排列將三個獨立的空間串聯在壹起,通過這種鏈接形成壹種由內而外的空間流動感。有時,人們可以看到壹半的樹從屋頂上長出來,這是為了保護基地內原有的樹木而在建築上開了壹個“天窗”造成的。這種設計可以將人們的視線從室內沿著樹幹引向天空,這是豎向內外空間的相互滲透。
2.5規模和比例
在建築空間中種植綠色植物,可以讓人把握空間尺度。在建築中,人們希望體驗壹個輕松愉快的空間,有令人愉快的維度。很多建築的室內外空間都被設計成人們享受的大尺度空間,也會讓人覺得很小。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將空間尺度做得宜人或者借用綠色植物作為人們體驗空間的參考。
2.6質地和機制
在建築和植物的結合中,可以對比建築和植物的不同機制和肌理,豐富造型語言。如果飽滿厚實的草坪有柔軟的地毯感,會與水泥或瀝青地面形成明顯的對比;樹感覺比墻粗糙,有起伏。在室內環境中,墻壁、地板、家具和各種裝飾織物可以與室內綠化植物形成粗獷與細膩、剛柔相濟的對比。機構的對比可以豐富人們的視覺內容,加強造型的美感。建築和家具陳設都是人造品,表面機制是機械的;但植物的表層機制是天然的,富有生命力的,在布局上合理的配置可以突出它們不同的特點。
3不同風格建築的植物配置
3.1中國古典皇家建築的植物配置
皇家園林體現了皇家園林的風格,古拙肅穆的松柏等高大的樹木與色彩濃烈的建築相映成趣,形成了肅穆蒼勁的園林特色。宮殿建築的特點是體量巨大,色彩密集,布局整齊,等級分明。常選用姿態雄健、意境深遠的中國傳統樹種,如白皮松、油松、臭柏、青檀、七葉樹、海棠、廣玉蘭、銀杏、國槐、牡丹等。,而且壹般都是有規律的種植。
3.2江南古典私家建築的植物配置
江南古典私家園林面積較小,往往以小見大的方式再現自然風光。建築以白墻灰瓦栗柱為特色,用來表現文人的輕盈飄逸。植物的布置充滿了詩意的意境,景點的命名體現了建築與植物的巧妙結合,如“海棠春屋”,以其果實和低垂的海棠,欣賞春天的海棠風光。
3.3紀念性建築的植物配置
紀念性建築的植物配置往往用松柏來象征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不朽精神,也表達人民對先烈的懷念和敬仰。常用白皮松、油松、臭柏、國槐、七葉樹、銀杏等,在樓前成排相對種植,以突出建築的莊重特征。
3.4現代公共建築的植物配置
現代公共建築造型靈活,形式多樣。所以樹種選擇面廣,要根據具體的環境條件、功能、景觀要求選擇合適的樹種。如果樓前有壹些活動設施,或者是人經常停留的空間,妳可以考慮用大樹來遮陽,也可以考慮用安全的植物,比如樹枝上沒有刺,沒有過敏的花和水果,不汙染衣服。
4建築物不同部分的植物配置
4.1南
建築的南面壹般是建築的主要觀賞面和主要出入口。日照充足,白天幾乎全天都有直射光,反射光多,墻面輻射大。此外,背風、空氣流通不暢、氣溫高、生長季節延長形成了特殊的小氣候。選擇開花的灌木、多葉的樹木等。具有較高觀賞價值,或需在小氣候條件下越冬的外來樹種。建築的基礎種植要考慮建築的采光問題,不能太近,不能太多遮擋建築的立面,同時建築基礎不能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
4.2北部
建築北面有遮陽,其範圍隨緯度和太陽高度變化,以漫射光為主;夏天下午和晚上有少量的直射光。氣溫低,相對濕度大,冬天多風冷。壹是要選擇耐蔭耐寒的樹種;冬季可利用樹木或多植物級群落,無出入口,阻擋北風;有出入口的,選擇球形花灌木,定期種植在入口處。
4.3東部
壹般早上樓的東面有直射光,下午3點以後就會被遮擋。光照溫度不高,比較柔和,適合普通樹木。可以選擇需要側蔭的樹木,如槭、牡丹,或者喬木(如住宅區)。
4.4西部
建築西面上午遮陽,下午陽光普照,尤其是夏天。光照時間雖短,但溫度高且變化劇烈,西曬墻吸收和積累的熱量大,空氣濕度高。為了防止日曬,壹般選擇喜光、耐幹熱、不怕太陽灼傷的樹木,如大樹作為遮蔭樹或樹林,有條件的可以在墻上種植爬山虎。
4.5墻壁
建築墻體的作用是承重,分隔空間。利用墻南良好的小氣候,引進並栽培了壹些不耐寒的美麗植物,然後發展成墻園,美化墻體。墻式園林壹般以經過修剪和捆綁的藤本植物、觀賞花卉、觀賞果樹或少數樹木為美化對象,輔以各種球根植物和宿根花卉。常用的種類有紫藤、爬山虎、爬山虎、爬山虎、地錦、獼猴桃、葡萄、蕎麥、鐵線蓮等。
4.6門
門是建築的入口和通道,起著和墻體分割空間的作用。門要和道路、石頭、植物結合起來,形成壹個優美的構圖。植物可以豐富建築構成,增加生機和活力,軟化門的幾何線條,增加景深,開闊視野,延伸空間。
4.7窗口
窗戶完全可以作為框架的材料。坐在室內,看著窗框的植物配置,就是壹幅生動的畫面。因為窗框的大小是固定的,植物不斷生長,隨著生長,體積增大,會破壞原圖。所以要選擇生長緩慢,變化不大的植物。
4.8屋頂花園
屋頂花園的出現使植物和建築更加緊密地結合在壹起,豐富了建築的美感。屋頂花園土層薄,基質中有機養分簡單,保水性、抗寒性、抗風能力差。植物應選擇重量輕、根淺、抗風、抗旱、抗寒、花、葉、果美觀的小喬木、灌木、草花。
5結論
建築和植物,壹硬壹軟,壹松壹松,肌理構成不同,形成鮮明對比;但作為景觀構成的基本要素,兩者表現出更多的是互補和互補的關系。建築周圍的植物不僅是建築和被動規劃項目的陪襯,也是與之相互作用的統壹景觀體。這就要求在設計的時候,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麽,這個景觀體的目標是什麽,然後以此為導向去尋找答案。通常要考慮建築的特點和功能,植物的生態和生物特性,周圍的環境和人們的需求,綜合這些因素,構建和諧的景觀。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