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作者:曾申
子曰:“當我聽到訴訟時,我還是壹個人。它也不會提出訴訟!”壹個沒心沒肺的人,壹定沒有盡力。大畏民之誌,這叫知其然。
這叫知其然,這叫知其然。
翻譯和註釋
翻譯
孔子說:“我和別人壹樣,聽官司是為了審理案件,目的是防止官司再次發生。”叫抓住根子,讓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說甜言蜜語,讓人恐懼。
這叫知根知底,這叫了解到極致。
給…作註解
(1)“子曰”句:引自《論語·顏淵》。審理訴訟,審理訴訟,即審理案件。猶太人和其他人壹樣。
(2)沒心沒肺的人,壹定不會盡力: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可能嘴甜。
(3)民心所向:民心所向,民心所向。
大學簡介
《大學》是壹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思想的散文。原為《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據傳是所作。實際上是秦漢時期的儒家著作,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南宋朱在受到北宋程顥、程頤的推崇後,撰寫了《大學章句》,最終與《中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的官方教科書和科舉的必讀書目,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大綱領”和“八項要求”強調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體現了治國平天下與個人道德修養的壹致性[10000 . 964969646617
《大學》全文言簡意賅,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還系統論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對做人、做事、治國都有很深的啟發[2]。
寫作年份
大學出自《禮記》,原是《禮記》49篇中的第42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稱《小戴書》。它是由宣帝時代的戴勝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壹批佚名的儒家著作編纂而成的。斷代史家班固在《史記壹百三十壹篇》中,註“七十後之士所撰”,認為《禮記》成書時間主要在戰國初期至西漢初期。
清代人崔恕說:“每壹篇文章的風格,都是因為時間而耗盡的……”《大學》字多不勝數,故應在戰國時期。”從整體上看,《大學》成書於孔子和之後,孟子和荀子之前的戰國初期,即公元前5世紀左右,是壹部純儒家的曾學派著作。也就是說《大學》應該是戰國早期的作品,其作者應該是“曾氏儒學”,也就是現在學術界公認的戰國早期曾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