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資源介紹:浚縣與鄭州市壹起,於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命名。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壹的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公布的第壹個省級風景名勝區。與市區融為壹體,交通、吃住都很方便。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現已成為度假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接待了來自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臺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超過200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7月,它被國家旅遊局宣布為AAAA級旅遊景點。
岱山風景區包括岱山和丘福,兩個美麗的青石峰從千裏平原突出。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在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龔宇》中就有記載,而且因為大禹治水,在歷代被稱為“龔宇名山”。目前有大石佛等國家級文物1件,省級文物8件,歷代摩崖石刻460余處,漢唐古柏400余株。
景區內有佛道建築9座,亭臺樓閣、寺廟遍布兩山。北魏天寧寺以80尺石佛和70尺建築聞名。大石佛高22.29米,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佛像,是河南的旅遊精品。其宗教文化、石雕藝術、歷史政治早已讓專家學者驚嘆不已。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唐代石雕珍品千佛洞,是中原石雕藝術的傑作。道教聖地畢夏宮建於明代,規模宏大,結構精美。萬仙客利用懸掛和墻壁造型,塑造了道教經典中記載的3000多個仙人形象,成為中國集官方和民間仙人形象於壹體的藝術殿堂。壹幅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跡和歷史畫卷,再現了中原宗教文化傳播發展的歷程。尤其是壹年壹度的正月廟會,持續了壹個多月,朝拜者蜂擁而入,高潮時達20萬人,有助於傳播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浚縣古墻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如今只有西門以北的壹段渭河,南北長700米,高12米,寬7米。城墻上有木樁,有兩個小門,壹個是觀瀾門,壹個是雲書門(也叫水怡門)。這城墻高而堅固,結構精細,雄偉壯觀,地理形勢非同壹般。大佛塔是天寧寺東西軸線上的最後壹座建築。因彌勒佛像雕於崖上,其足於地下十余尺,故稱“八尺石佛七尺樓”,為浚縣壹大奇觀。高22.29米的大石佛是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十六國後趙時期在懸崖上雕刻的。是北方最大、中國最早的摩崖造像。據《明代浚縣誌》記載,後趙皇帝施樂“以貪崖石為佛像,尋高鎮黃河”。大石佛也就是俗稱的“和真將軍”。
在天寧寺裏,有壹些有價值的物品,如後周的準壹部部記碑和金大鼎在1180年鑄造的鐵鐸。中院中間是藏經閣,藏南藏經原典6053卷於65438年至0949年移至平原省,現為新鄉博物館。妳有壹尊千手千眼的佛,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是大佛樓的院子。北側院前為羅漢堂,東側有鐘樓,內懸明景泰四年(1453)鑄鐵鐘,高1.8m,口徑1.2m,重5000多斤。鐘身鑄有銘文。中間大雄寶殿三間,進深三間。寺內原有三世佛像,名為“三佛殿”。佛像高3米,像逆光佛。寺廟兩邊的墻上畫著24個大使。寺後是水陸亭。天寧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是我縣價值較高的古建築之壹。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是大佛樓的院子。北面庭院前有羅漢殿,東面有鐘樓和鐘君亭,是隋末瓦崗軍的遺跡。據《新唐書》記載,瓦崗軍首領翟讓被李密殺死後,徐茂公被砍傷手臂。後來又率軍駐守溧陽,在大岱山練兵,建此亭觀敵情。石米下唐後,屢有感觸,在熊耳山邢龔燕腳下被李淵父子射殺。徐茂公不顧個人恩怨,要求把李密的遺體運回溧陽安葬。經朝廷許可,石宓葬於山西南五裏。1969疏浚渭河時,在羅莊村西發現了壹塊《石米墓誌》,為魏徵所作,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雲溪大橋始建於明朝鄭德三年(1508),嘉靖三十三年(1554)倒塌,通航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浚縣知府魏連川重修。
雲溪大橋是壹座五孔橋,造型美觀,堅固耐用。長60米,高10米,寬12米。中間的洞比較高,方便船只通過。券額上刻有“虎頭”,兩側飾有花卉。橋兩端,墩基四角擺放水獸,形象兇猛逼真。作為呂祖寺廟建築群的壹部分,有壹個由明代早期太極拳創始人之壹張三豐建造的“三蕭峰臺”。庭院西北角有壹個小石坊,小巧玲瓏,保存完好。正方形的壹邊是“清澈”的,壹邊是“迷人”的。在呂祖寺內,有壹座由明代初年太極拳創始人之壹張三豐建造的“三豐小臺”。院西北角有壹個小石坊,小巧玲瓏,保存完好,坊旗上書“此處要明”“引人入勝”。
東門面對陡崖,崖題遍布,如“故地重遊”、“遙望澳洲”、“千禧山”等,內容豐富,字體蒼勁。懸崖下有壹個長方形的水池,夏天積水,美如明鏡。雲:“池中崖下有水泉,雖小而水流斷續,後幹涸而泉絕。”院內古柏參天,詩詞歌賦碑刻眾多,有燕、柳、歐、趙等不同風格。北墻嵌有劉德新書《像瀛洲》的矽版畫。院內有王守仁《大岱山賦》、《大岱山詩》和王陽明畫像碑等石刻。所以後人稱之為“陽明書院”。價值比較高,現失傳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誌哥創建之日。明朝萬歷三十年(1615),鐘移至亭中,又稱鐘鼓樓。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改稱“文誌閣”,意為“文誌閣”。
文誌館高約20米,分為上下兩層。四個取樣孔,相對容易接近。平臺上的建築,10米高,分上下兩層,為雙檐四角金字塔形屋頂。挑角脊,修整琉璃瓦,把花瓶擺在上面。站臺上有水泥欄桿,妳可以在欄桿上環顧四周,看到小鎮,這意味著妳可以照顧它。文治閣氣勢磅礴,莊嚴典雅。是浚縣古文明的象征,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又稱“孔廟”、“文賦”,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亞東縣。明清各有擴建,規模逐漸宏大完備。文廟坐北朝南,庭院寬敞,布局緊湊。門前的墻上有壹塊石碑“回應文武百官在此下馬”,以示對該洞的敬意。頭門內有壹棵湯懷樹,4米多粗,中空,生機勃勃,郁郁蔥蔥,直徑有榆樹那麽大,俗稱“抱榆於樹”。庭院中央是大成殿,供奉著孔子、四配、十二聖賢的牌位,東西回廊供奉著孔子72位弟子的牌位。大來山的象征——太極宮,是壹座八角形建築,高33米,三層八面,每面寬2.5米,八面墻壁按方位分別裝飾八卦符號。所以也叫“八卦樓”。宮門呈卷軸狀,門額上刻有“萬奇之門”。樓內有梯子可以攀爬,底部是呂洞賓雕像,中間是文昌皇帝,頂部是三清烈真。
萬仙閣是壹座硬山灰瓦建築。亭子分上下兩層,寬三間,深兩間。墻上、梁上、檁上、椽上、柱上嵌有大大小小的雕像萬余尊,錯落有致,密密麻麻。這些雕像有1多米高,只有幾寸小,但都是形神兼備,呼之欲出。太上老君、原始佛、祖師、玉皇大帝、董、西王母、南極仙翁領銜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萬仙陣。原始佛渡五帝、渡海赴瑤池赴宴、囚禁文王、入妲己、遊、借三仙島之寶、封神等傳說中的神仙故事,也在萬仙閣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玉帝與媯同坐,身穿蟒袍,腰系紫玉帶,頭戴皇冠。他看起來平和,眼神明亮,是壹個統治世界,主宰壹切的君王。身後彩雲繚繞,魚雨仙闕,蕭聲悠悠,白鶴共舞,十天帝,八洞仙或下棋或品茶,或論經道學,或鬥智鬥勇,天地皆樂。千佛寺建於唐生。因寺內千佛洞而得名。洞內有千余尊佛像,故稱“千佛洞”。裏面是第三尊佛,被蓮花住友覆蓋。洞壁由唐代唐高宗、武侯題寫,書法家程顥在洞口題寫“佛國”二字。洞前有卷棚和屋頂拜殿,建於清代。
在千佛寺前院,有壹座孤山,有壹石峰,高約4米,占地150平方米。南北兩端的石階是幾個數量級。供遊客攀爬。峰西南下有石坊,條幅上寫著“武當”二字。石峰山山頂有壹座古廟,武功蓋世。
千佛洞歷史悠久,是中國石窟藝術的瑰寶。196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郭沫若同誌親自指示保護千佛洞,2001與大石佛壹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賚山景區集佛、儒、道於壹身。隨著歷史的變遷,達賚山景區完整保存了460多處摩崖石刻。最早的年代是唐朝。岱山東麓的亭,並無劉“觀”二字,直徑95厘米。最好的石刻題字。《陸濤壺要》和《弦琴》為明代著名法家王鐸題寫,筆法雄渾,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它與《唐代大岱山碑刻》、《大岱山後周碑屢遭廢棄》、《大岱山唐代碑》、《大岱山明王陽明刻詩》壹起被國務院宣布為國家安全。
這些石刻不僅揭示了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充分反映了中國書法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浚縣歷史文化的輝煌。這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浚縣古廟會歷史悠久。明代中期,丘福的第壹個中秋節開始興起並逐漸發展。丘福山的第壹個月會議持續了半個多月,高峰日有20多萬人湧向會議。現在是鶴壁中原文化節的主會場。2007年,正月浚縣古廟會被評為“河南省十大民間經典”。
名優特產:浚縣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手工藝品久負盛名。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戲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它以種類繁多、造型獨特、風格各異而聞名。被中國美術館和中央美術學院收藏。主要土特產有小河白菜、新鎮韭菜、山塘花生棗、王莊茄子、宜興江燒雞、吳繼華生米、王翹豆腐等。“泥咕咕”,起源於隋末,是浚縣特產。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玩具的俗稱。因為它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叫“咕咕”。2006年5月20日,泥咕咕被列入國務院發布的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文化背景:初夏,大禹治水至大來山。《尚書·龔宇》載:俞叔和,“東過羅嶺,至於大來。”世界上最早的山是大岱山。始皇三十三年,皇帝巡黎東部,今祀拜思山西嶽,立巨碑無字。這座山被命名為白四山,後來改名為今天。劉秀在建武元年鎮壓了河北王朗的農民起義軍後,回到軍中,途經溧陽,在那裏建了壹座青壇告訴天下。後人曾稱達賚山為青檀山。今天,岱山仍有清潭路。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紹回攻白馬(今華縣東北)。四月,曹操派關羽出戰,在白馬坡(今山塘鄉朱村南)斬首袁江燕良,袁俊大敗,解除白馬之圍。建安八年(203),曹丕從鄴城到溧陽寫了四首李的詩。太原十三年(388),根據翟遼殺太守滕田的證據,立陽為王,謚號“大魏王”。武德元年(618),六月宇文化及在江都殺了楊光後,征調十余萬大軍到董軍,留下滑臺上的輜重,領兵北攻溧陽。許(毛公)據溧陽,避其鋒,棄溧陽城堅守滄城。周顯德在位五年(958),柴榮、周世宗下令天下廢除佛寺,僧人回歸世俗。香洲節度使掌書記馬曲飛和岱山寺僧人請求保留岱山寺。柴榮下令預定。第二年,這件事被記錄在石頭上。如今,“準壹步非己”碑是國家壹級文物。弘治十二年(1499),王陽明在大萊山講學。他的《遊岱山賦》和《登岱山詩》鐫刻在岱山山頂。王講堂,後稱陽明書院(又稱東山書院)。...浚縣也有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子貢,姓端木,名慈,字子貢。春秋時,李(今浚縣)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壹。生於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詳,終於走到了壹起。?李沖(454-525),北魏敦丘(今浚縣)人。文成皇後二弟李旦之子。14歲時,拜主文而散,攻陳玨柳工。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治八州,拜五州將軍。他是壹位著名的大臣,政績卓著,戰功卓著。梵天王梵誌,隋唐魏州溧陽縣(今浚縣)人,著名白話詩人。謝衍,魏縣人,本名智樂。我試著寫“蜀”並提出“魏的賦”來諷刺。當時李白是醫務工作者,五言詩,顏山寫賦。當時,人們稱之為施立和富歇。對於湘潭訂單。集十卷,今有詩四首。路南,字子,浚縣城關鎮人。明代著名作家。生於不詳之年,死於隆慶三年。他是五卷蠓集的作者。王嶽(1423-1498),浚縣巨橋鄉崗坡村人,明代兵部尚書。他死後,皇帝封他為太傅,謚號向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