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叫直接灸。根據艾灸後有無灼傷化膿,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
化膿灸(疤痕灸)用黃豆或棗仁那麽大的艾炷灸,直接放在穴位上。燙傷局部組織後,產生無菌化膿現象,可提高體質,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的作用。目前臨床上常用此法治療哮喘、慢性腸胃炎、發育障礙等疾病及體質較弱的人群。操作方法:
①體位和針灸的選擇:由於艾條要放在穴位表面進行艾灸治療,治療時間長,所以在體位的選擇上要特別註意,要求體位要端正、舒適。姿勢擺好之後,再正確點上。
②艾蒿的安裝和點火:首先按要求制作艾蒿。除了用細艾葉外,還可以加壹些芳香經,如丁香、肉桂(丁桂散),有利於熱氣的滲透。然後,在施灸的穴位上塗抹少量的蔥、蒜汁或凡士林,增強附著力和刺激作用。艾條放好後,用線香點燃。每次灸完後,用紗布蘸冷開水擦拭穴位,再按前法施灸,壹般可7 ~ 9強。
③塗抹藥膏:艾灸後局部擦幹凈,再在艾灸點塗抹玉紅藥膏,1 ~ 2天可換壹次。幾天後,艾灸點逐漸出現無菌化膿反應,如膿液過多,秦英換了膏藥。約30 ~ 40天後,灸瘡結痂,局部留下疤痕。艾灸瘡化膿時,局部要清洗幹凈,避免汙染,以免發生其他炎癥。同時可以多吃壹些營養豐富的食物,促進艾灸瘡的正常滲透,有利於提高療效。如果偶爾發現艾灸瘡長時間不愈合,可以用手術方法處理。
非化膿灸(無痕灸)現代艾灸的應用主要是溫灼,以免造成灸瘡,稱為非化膿灸。方法是:先在艾灸部位塗上少量凡士林,然後將艾條放在穴位上點燃,在艾條燒到皮膚之前。當患者感到灼痛時,用鑷子捏住或捏碎艾炷,更換艾炷,重新艾灸。艾灸持續3-7天,局部皮膚出現輕微紅暈。因為不會留下疤痕,所以患者容易接受。此法適用於虛寒證。
2艾炷間接灸
又稱間隔灸或隔灸,是指在穴位上的艾炷下墊壹個隔片進行艾灸的方法,稱為間接灸。因其襯藥不同,可分為多種灸法。其火力溫和,具有艾灸和墊藥雙重作用,患者容易接受。它比直接艾灸更常用,適用於慢性病和潰瘍。
①隔姜灸:將新鮮生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用針在中央紮幾個洞,放上艾條,放在穴位上進行艾灸。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可將姜片稍稍擡起離開皮膚壹會兒,然後立即放下,再重復艾灸治療。或者在姜片下面墊幾張紙,放下來艾灸,直到局部皮膚發紅。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壹般不會造成燒傷,臨床應用廣泛。生姜味辛,微溫。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功效。因此,該法多用於治療外感表證和虛寒疾病,如感冒、咳嗽、風濕、嘔吐、腹痛、腹瀉等。
②隔蒜灸:將大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中間用針紮幾個孔,放在穴位或腫塊上(如尚未化膿化膿的膿頭),用艾炷灸,每次灸4 ~ 5強,換下蒜片,每個穴位可灸5 ~ 7強。因為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艾灸後容易起泡,所以要註意保護。大蒜味辛,性溫。具有解毒、健胃、殺蟲的作用。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治療肺結核,腹部腫塊和潰爛的癤子。
③隔鹽灸:又稱神闕灸,此法僅適用於肚臍。方法是:患者仰臥屈膝,用純白幹鹽填滿臍孔,然後放入姜片和艾條進行艾灸。如果患者肚臍突出,可用濕面環繞肚臍,如井口,然後在肚臍內填充鹽,如上施灸。加姜片的目的是將鹽與艾柱火源隔開,避免鹽遇火引爆,造成燙傷。此法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肢冷、虛脫等不良反應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對於四肢出汗、陽氣郁結、脈冷等癥狀,可用大艾炷連續施灸無數次,直至出汗停脈,體溫升高,癥狀有壹定程度的改善。
④烏頭(餅)灸:以烏頭片或烏頭餅(切細研末,用黃酒調成餅,厚約0.5cm,直徑約2cm)為間隔,在其上放置艾炷灸。由於附子性味辛熱,有溫腎壯陽之功,故用於治療陽痿、早泄、外科膿腫、竇道盲管等各種陽虛證,或潰爛不散的陰虛證。可根據病情選擇適當部位進行艾灸治療,也可更換餅幹,直至皮膚變紅。附近有烏頭或其他溫香藥物制成的藥餅,用於間隔灸。艾灸時,藥餅下墊紗布,防止燙傷,艾灸後藥餅可重復使用。
3艾條灸
是將點燃的艾條掛在施灸部位的壹種灸法。壹般艾火都在離皮膚壹定距離的地方。艾灸10 ~ 20min。艾灸要做到皮膚溫熱潮紅,不灼傷皮膚。這就是懸灸。掛灸的操作方法分為溫和灸、旋灸、鳥啄灸。
①溫和灸:點燃艾條的壹端,對準穴位或患部,距皮膚約2 ~ 3 cm處,熏燒,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無灼痛感。壹般每個穴位艾灸10 ~ 15 min,直至皮膚發紅。如遇有昏厥或局部感覺減退的患者或兒童,醫生可將食指和中指放在施灸部位兩側,使醫生手指能測出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整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
②鳥啄灸:艾灸時,艾條的點燃端不固定在距施灸部位皮膚壹定距離處,而是像鳥啄壹樣上下移動。
③旋轉艾灸:艾條點燃端在艾灸過程中,與灸皮保持壹定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左右均勻移動或反復旋轉進行艾灸治療。
4藥條灸
指的是用藥物和艾條卷艾條。臨床上常用的有:太乙針施灸時,將太乙針壹端燒灼,燒灼端用七層布包裹,立即壓在穴位或患處進行灸熨,待針涼後重新燒灼熨。重復灸熨7 ~ 10次。該方法對風寒濕痹、頑痹、痿弱、半身不遂有效。雷火針的制作方法與太乙針相同,只是藥物的配方不同。艾灸方法同“太乙針”。
五溫針灸
溫針灸是壹種針灸結合的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又需要艾灸的疾病。操作方法如下:針刺入穴位取氣,並給予適當的補瀉法留針後,在針端捏取純凈柔軟的艾絨,或在針柄上插壹根長約2厘米的艾條,點燃艾灸。當艾草或艾條燃燒並除去灰燼時,針被取出。此法是壹種簡單易行的針灸方法,值得推廣。
6.溫灸
它是壹種專門用金屬制成的圓筒形艾灸工具,所以又叫溫筒灸。圓筒底部尖而平,圓筒內套有壹個小圓筒,小圓筒周圍有孔。施灸時,在溫灸器的小桶內加入艾絨或藥物,點火後扣上溫灸器的蓋子,即可放在穴位或施灸部位進行熨灸,直至施灸部位皮膚紅潤。具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7燈火灸
方法是用燈心草,蘸香油,燒,爆在應該艾灸的穴位上。聽“嗶”聲是祛風解表、行氣化痰、清心止痙的強大功能。常用於治療小兒臍風、胃痛、腹痛、腹脹。
八日灸
此法又稱自灸,因塗藥後泡沫狀似灸瘡而得名。古代文獻中有很多天灸的記載,我們選擇介紹幾個如下:
①毛茛灸:摩擦毛茛葉,貼在寸口處,壹夜之間就會起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療瘧疾。
②斑蝥灸:斑蝥是壹種甲蟲。艾灸時,將斑蝥浸泡在醋中,擦在患處,可治癬癢。
③旱蓮草灸:將旱蓮草搗碎,敷於穴位,使其起泡,可治療瘧疾等疾病。
④蒜泥灸:將蒜泥貼於手部太陰經魚骨穴,使其起泡,可治喉炎。
⑤白芥子灸:將白芥子研成粉末,敷於患處,使局部充血起泡,可治療外陰壞疽、痰核、膝蓋腫痛。
需要註意的事項
(1)施術者應認真、專註、細心操作。艾灸前應向患者說明操作要求,消除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如需疤痕灸,必須先征得患者同意。
②臨床艾灸時要選擇正確的體位,患者的體位要挺直舒適,這樣不僅有利於穴位的準確選擇,也有利於艾炷的放置和艾灸的順利完成。
③艾炷灸的量,往往是根據艾炷的大小和灸的力度來決定的。壹般來說,初病體質強的艾炷要大而強。艾·Xi,久病不愈,體質虛弱,應該是又小又壯。根據施灸部位的特點,不宜在頭面部和胸部施灸。腰腹部艾灸,可大可壯;皮膚薄、筋骨多的四肢末端不要艾灸;肩膀和兩股厚皮和飽滿的肌肉應該大而結實。艾灸要結合病情來施。如果是風寒感冒,陽氣即將脫盡,沒有大鍋的艾灸是不行的;如果是外感風寒、癰痹,要適度掌握,否則容易導致邪熱內郁的不良後果。
④艾灸應用廣泛,既能益陽,又能傷陰。在臨床上,凡是陰虛陽亢、邪內壅盛、熱毒過盛等病癥,都要慎用艾灸。
⑤施灸時,五官、陰部、血管大的區域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不宜直接施灸。
⑥施灸或溫針灸時,要註意防止艾火脫落,以免對皮膚和衣物造成灼傷。在灸的過程中,要隨時了解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的距離,掌握灸量,避免灸量過大,造成灸傷。如果艾灸後局部出現水泡,只要不揉就可以自然吸收。如果水皰過大,可用消毒針頭從水皰底部刺破,放水後塗上龍膽紫液。化膿灸,在灸瘡化膿期不宜從事體力勞動,要註意休息,防止感染。如果有二次感染,要及時治療。此外,應更加重視艾灸治療,尤其是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
⑦手術診室,應註意通風,保持空氣新鮮,避免煙霧太濃,汙染空氣,對人體造成傷害。
目前艾灸治療的疾病約有200種,主要適用疾病如下。
壹、內科疾病: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壓、流行性出血熱、白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面癱、精神分裂癥、帶狀皰疹、白癜風、精液異常、腋臭等。
二、手術癥狀:
疔瘡、指(趾)部感染、急性乳腺炎、褥瘡、狹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骨關節炎、慢性前列腺炎、骨結核、血栓性淺靜脈炎、腹股溝斜疝、痔瘡、直腸脫垂、雞眼等。
三、婦科病:
外陰白色病變、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慢性盆腔炎等。
四、兒科疾病:
腮腺炎、小兒腹瀉、厭食、遺尿等。
五、五官疾病:
殘肢、過敏性鼻炎、內耳眩暈、顳下頜關節紊亂等。
艾灸雖然是壹種傳統療法,但並不像針灸那樣得到繼承和發展,往往被忽視。艾灸的潛力是巨大的,還有更多規律和奧秘等著我們去發現。好在艾灸沈寂了這麽多年,今天才被人們重新重視,並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比如最近流行的“新熱敏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