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統壹中國之前,中國使用的歷法是大明歷。這個用了700多年的歷法,誤差很大。元朝皇帝忽必烈決定修改歷法,讓大科學家郭守敬負責這項工作。
郭守敬認為,精確的歷法必須實地測試,測試需要精密的儀器。所以他自己改造創造了很多天文儀器。
元朝以前,用於測量太陽、月亮等恒星和行星位置的儀器是渾儀,但結構復雜,轉動不靈活。郭守敬根據自己的觀測經驗,把渾儀改裝成兩個簡單的裝置,叫做“簡儀”。簡易儀器非常精密,不僅使用方便,而且觀測結果也比渾天儀精確得多。
郭守敬還研制了壹種上翹的儀器,用來觀測太陽和月食的位置。他還改革了標準手表,並創造了景觀符號等工具。景觀符號與標準手表相結合,可以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
郭守敬帶著先進的儀器,向忽必烈提議在大都(北京)新建四天臺(天文臺),並建議在全國分階段設立觀星站,進行實測。經過慎重研究,決定在全國設立27個測繪點,派出14名歷官。郭守敬親自取道廣州前往最南端的南海進行測量。
新天臺大部分修好後,郭守敬把各種最新的天文儀器放在上面,日夜觀測天體。
經過努力,郭守敬等人計算出壹年是365.2425天,只比地球繞太陽壹周的時間少26秒。根據這些資料,郭守敬最終完成了新歷法的編纂。新歷法被命名為“計時歷”,意思是告訴人們太陽和月亮的時間,不要錯過農時。
郭守敬是星州人。在我祖父的影響下,我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忽必烈統壹北方後,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決定整治水利,廣納這方面的人才。張文倩向忽必烈推薦了郭守敬,郭守敬對北方的水利情況非常熟悉。當時,他提出了治理水利的六項措施。忽必烈對此非常滿意,於是派郭守敬擔任提舉各種運河、處理江河水利的職務。
元世祖滅南宋後,更加註重農業生產的恢復。農業生產應該使用歷法。元世祖決定起草壹份新日歷。他下令建立壹個叫太史局的歷法組織。掌管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學王迅。由於郭守敬精通天文歷法,還被朝廷從水利署調到太史局,與王勛壹起主持歷法變更工作。
歷法修訂之初,郭守敬就提出要設計壹套新的儀器。他覺得原來的渾儀結構復雜,使用不方便,還自己造了壹個結構簡單,刻度精確的簡易儀器。他制造的儀器比舊的精密和精確得多。有了好的儀器,就要進行準確的野外觀測。公元1279年,郭守敬向元世祖匯報時,提出在太史源新建四天臺,同時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天文巡天。
通過王迅和郭守敬的研究,在全國設置了27個測點。最北的觀測點是鐵勒(在今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流域),最南的觀測點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島),14監測官被派往各地進行觀測。郭守敬還親自帶人到幾個重要觀測點觀察。各地觀測點將獲得的數據全部匯總到太史局。在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郭守敬花了兩年時間編制了壹部新歷法,名為《計時歷》。這部新日歷比舊日歷準確得多。它計算出壹年有365.2425天,距離地球繞太陽壹周的時間只有26秒。此日歷與當前公歷(公歷)具有相同的壹年周期。但郭守敬的計時歷法比歐洲人確立公歷的時間早了3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