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滿十四歲的朱思本,到信州(今江西上饒)龍虎山學道。龍虎山是道教正統學派的中心,自第四代張天師以來壹直在這座山上傳教。袁平在江南時,石天第36代傳人張宗言被召去朝覲,元世祖忽必烈命他的師傅領江南道教。後來,他的弟子張留孫留在大都,在兩京修建崇禎宮,專事廟堂事務,被封為焦璇大師。至元二十四年(1287),弟子吳全傑到大都幫助劉孫處理教育事務。當時朱思本進山不久。之後的十幾年,他壹直潛心研究道教,文化素質高,在龍虎山的地位也壹直在上升。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朱思本奉焦璇主人張留孫之命,離開龍虎山前往大都,成為留守孫輩和整個節日的得力幹將。這時,朱思本留下了這樣壹句詩:“胡惟其舍此,而與世糾纏。人生如果有服務,那壹定是飛營。”(甄《山中詩稿》)看來他早就下定決心不做傻子了,也無意追求權力。但他卻利用這個機會,調查“山川風俗、民生民情、時政得失、雨潮風霜雹、蟲變草木之異”,成就了科學事業。20年來,朱思本壹直在各地旅行和參觀。這壹時期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壹階段,大德三年(1299)離開龍虎山,北上。“登會稽,盤洞庭,遊荊、湘,訪淮、泗,居韓、魏、齊、魯之郊,嫁燕、趙,但京都實在尷尬”(《真》第二階段,從第四年(1311)到燕疇七年(1320),是聖旨中崇名山大川的時期,即“廟高,桐柏20年來,除了大部分時間,他的足跡遍布華北、華東、中南,可謂“跋涉千裏”。
第壹階段,在從龍虎山到北方大都市的旅途中,這位久居深山、脫離群眾的道士真正接觸到了社會,才明白“人生息息相關,時政得失”。大德年間,江浙地區經常遭受水災,災民被流放,死者不計其數。朱思本目睹了人民災難的悲慘景象。他在《廟山九日》中寫道:“良田不浸,魚龜為鮮食;強被流放,老人轉溝”;在《吳棟之旅》中,我寫道:“在這個年齡,吳棟被海水淹沒,太湖的波浪高達數百英尺。夏秋之間,陰氣凝成,十年風雨晴。吳、江浙、水不再區分,仿佛在蓬萊眼中看到;吉田浸十六州,良田遼闊。”在洪水的襲擊下,不知奪走了多少勞動群眾的生命。“死者十七八歲,幸存者很多。”“屍體日夜流動,水聞起來有魚腥味”(何宇)。洪水過後,揚州地區發生了旱災、蝗災和瘟疫。他在《廣陵遊》中寫道:“去年春旱無雷,士心盡毀;夏秋色如火,萬裏良田草滿。”“今日春雨滑犁鋤頭,饑者攜手勞作;但是蛀蟲遮天蔽日,除了植被什麽都沒有留下。捕蝗為食為惡,平白瘟疫範瘧疾;死枕不收,全靠宮裏蓋。”
難能可貴的是,朱思本從江浙水患和揚州旱蝗中認識到,這與封建官吏的殘暴統治是分不開的。在何宇,他透露:“守令打虎,徐莉演蝗蟲飛蛾”;在《南昌路中》中,我寫道:“據說田家更加憔悴,到處都是當官的人群。”他還巧妙地將“廟”與“縣胥吏正”區分開來,以達到聲討貪官的目的:“廟善救濟,宣其大愛民;郡縣欺,遠者可觸帝。”(《廣陵行》)朱思本對特大洪水後江南百姓能否完成百萬糧食海運深感憂慮:“東南數千人,二十歲運至中國;現在我們的人已經精疲力盡了,為什麽還要繼續提供壹億元?”(《寺山九天》)表達了詩人對元朝廷漠視民力耗盡,強取豪奪的不滿。
大德十壹年(1307),吳權傑被封為焦璇的繼承人。作為吳全傑的助手,朱思本可能會跟隨吳全傑祭祀五嶽四恥等名山大川。元成宗·鐵木爾病逝後,武鶯·宗海山繼位。大三(1310)年春,元武宗特地授予孟莉中書平掌政事、薊縣大學士、同知院員等職。那時,朱思本的詩已經在大多數知識界流傳,他的才華壹定被孟莉聽到了。次年,元武宗去世,其弟仁宗愛將巴麗李八達為繼承人,拜孟莉為中書平章之官。孟莉是壹位非常註重選拔人才的政治家。他很欣賞朱思本的才華,曾試圖勸他回歸儒學,但朱思本婉言拒絕了。許有壬在《朱本初北稿》的序言中描述了這個故事,並評論說:“我的丈夫鞏俐是過去和秋天的壹個國家。他看到開頭,就勸他回到原來的衣服。當初他早早侍奉父母,父親去世,卻不忍改變。這樣世界的開端才會令人印象深刻,而不僅僅是詩歌和散文。秋谷善觀人,信世亦益。”可見朱思本的“厭世”心態壹直如此。
高三時(1311),朱思本在拒絕孟莉回歸儒學的建議後,開始了長達10年的調查。他周遊列國,名義上是代表皇帝祭祀名山大川,但同時也有“向諸侯國政府百般請求,博采眾長,處處出謀劃策”的任務。這個任務與他試圖重新繪制壹張新地圖來糾正以前地圖的錯誤的想法不謀而合。經過10年的努力,他終於畫出了長達七尺的地理圖,後來又在清代的中華第三園刻石。可惜這幅畫已經失傳了。幸運的是,明代羅洪憲所畫的《廣於菟》還保存了這幅畫的大致畫面。為了完成艱巨的地圖任務,朱思本在田野調查、資料收集、制圖方法等方面傾註了大量心血。
首先是實地考察。他在《圖序》中說:每到壹處,“常詢李,尋故道,察縣市成因,考證山川名實,察富陽、安陸石刻余跡圖,喬川混縣市圖”。他的研究是嚴格的科學實踐。首先是“信息”,即向當地鄉親詢問歷史遺跡和口碑;二是“尋”,即尋找遺跡、遺址;三是“考證”,即對縣市沿革的考證;四是“核”,即核實河山名稱是否有誤;五是“核對”,即根據自己的評估核對古地圖是否壹致。為了得出科學的結論,他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得到了當代學者於吉的稱贊:遇到玄元,只需簡單打理,翻譯提問,不勝其煩。山河險要,道路遠近,城市演進。人、土特產、風土人情都要去請教,其實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但是並不擔心。(《道教園林古誌》卷四十六《壹真稿序》)
他通過實地考察,查看前人的工作,發現“前人所做之事極其荒謬”,這更加堅定了他重繪地圖的決心,“認為結構就是正確的。”
二是廣泛吸收地理學的研究成果。朱思本善於從前人的作品中吸取有價值的成果。在序言中,他引用了《朱》、《通典》、《元和縣誌》、《元輿誌》等地理著作。當時是元朝統壹年譜的編纂。此書最早由紮瑪魯丁、於應龍於至元三十壹年(1294)編撰,後由博蘭西、玄月根據新編撰的滇、甘、遼陽誌進行補充,完成於大德七年(1303)。本刊所引資料多以土地誌及宋元舊誌為依據,江北所引資料多以元和郡縣誌、太平宇宙誌及金元舊誌為依據,雲、甘、遼誌則以新誌為依據。因此,《元朝統壹誌》是壹部收集了當時地理學最新成果的全國性地方誌。朱思本不僅有為中國和朝鮮的醫生“到處作畫”的任務,還可以隨時“質量地方政府”,查閱地方政府部門收集的地理資料、地方檔案和地方誌,當然也可以使用新編纂的《元朝統壹誌》。有了這些條件,地圖的繪制就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朱思本不滿足於漢文資料的收集,還註意藏文和其他少數民族地理著作的使用。比如,為了弄清黃河的源頭及其流量裏程,“把八裏吉思家禦主收藏的梵文書籍翻譯成中文,與【潘】昂孝所立誌的(即《黃河源頭紀年》)”(元代地理)。朱思本翻譯的藏文書籍中有壹些關於河源的節選,從霍頓淖爾的發源地到漢代,是黃河上遊經過的地方的珍貴資料。據此可以看出,朱思本也是壹位精通藏語的翻譯家。為了編制更精確的地圖,他不遺余力地收集資料。
三是振興“規劃圖”的畫法。中國繪制地圖的方法始於魏晉。地理學家裴秀創造了“六體測繪”法,即“分比”(比例尺縮小)、“準視”(方位)、“道裏”(實際裏程)、“競”、“惡”、“迂回”(即地貌與實際裏程的關系)。裴秀的《龔宇地區地圖》,“壹分為十裏,壹寸為百裏。備有名山名城,君王足不出堂,可識四面八方”(《北唐書朝》卷九十六)。這是根據計劃畫的。這種方法在唐貞元年間被賈丹重新提倡。朱思本在《圖序》中提到的《禹跡圖》是偽齊福昌七年(1136)四月刻的。從圖中唐代的地名和圖紙來看,很可能是根據賈丹《海華易圖》中龔宇九州部分繪制的,所用畫法標註為“每邊折百裏”。可見規劃方法並沒有中斷。朱思本在裴秀、賈丹的基礎上又復活了這種畫法,他畫出的地圖比前代更加細致,圖中關於山川、河流、湖泊、城鎮的註釋也大大增加,因此對規劃者的精度要求更高。這種規劃方法由朱思本倡導,元明時期再度流行。直到明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引進了西方的制圖方法,更為科學的經緯度才開始逐漸取代規劃法。明朝嘉靖年間,地理學家羅洪憲有意重繪世界地圖。經過反復比較,他發現朱思本的地圖是他所見過的最正確、最可靠的地圖,於是在朱圖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和擴展,命名為廣於菟。他說:世界上所有的圖我都嘗過了,雖然極其細致,但是密度不準,距離不對,壹張有幾百條,不可能剪。三年的走訪,偶然看到朱思本的畫,畫中有畫之法,形式與現實不言而喻,使其可分可合,東西方相遇而不背。所以知道自己的所見所聞,毫無防備。因為圖片範圍廣,至於幾十張。(寬圖序)霍基在評價由寬圖展開的寬圖時,特別強調了策劃者的優點:策劃者把妳丈量得很遠,拉長緯度,區分地域,拆分數字,錯繡河山,把邊界劃分成井,像鳥的美麗網,自我展開,又像棋的布局,自我展開。(《廣序》)
朱思本也對他的地圖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他雖然走遍了全國,但實際上只去了今天的華北、華東、中南。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走遍西北、東北、西南的偏遠地區。於是,他對自己遊覽的地方充滿信心地說:“其間,河山繡錯,城以徑連,旁道出右,布局曲折細致。”我沒去過“上升海的東南,沙漠的西北,還有很多異國情調的地方。貢品雖至,廖絕少。說話的人,既不能詳細,又不可信,所以用在班裏。”這種科學態度是中國古代科學家的典範。
知止二年(1322),朱思本離開大都,前往江西玉龍宮。這時,吳權傑已經是焦璇的大宗師了。太定年間,吳全傑把朱思本叫到大都,顯然有意讓他做自己的接班人。但朱思本仍無心追求道官的高位。若幹年後,他回到江西玉龍宮隱居。元至正元年死於元順帝。靈歌
派閔和紀玉龍去東湖。
幾年下來,南北成名,出了壹個純孝子,錢繆。逃離儒愛自己,閑散有才,美若天仙。退隱東湖,醉在南浦,氣息滿滿。我覺得那時候官海洶湧,過去是不對的,現在是。憶父恩師恩,恨歲月,暗戀流水。夜披錦緞,黃壇春靜,綠章封。香蒙蒙,步空明,孝連天下。玉帝有昭答秦公,壽甲子,三千歲。
赤秋穗
壽城朱彜七十
湖西清虛。瑞琪生出壹棟漂亮的房子。人生無限,如川夫。門閥好,詩人無聲。真正的快樂,法院排名侃侃森藍雨。詢問溪邊的竹子。顏色和精神綠色。很多善行讓妳熟悉。神有私約,甲子復讀。壹千二百,無事可等神仙願。
蠟燭閃爍的紅光
守正美安
春來梅花香,瑞光浮香山。老人的家在雲端看到,又響又歡樂。我尊重漂浮的綠螞蟻。紅妝唱醉。彩衣錯落,玉樹長,人生難比。人們聽到了谷口的聲音,這個家庭充滿了愛和詩意。天驕余慶是伊人,爭著看南山梓。那羨慕東風桃李。早點去月亮上爬仙歸。妳好的時候,壹定要記住,老子在跳舞,壹杯千歲。
羌村系列庵筆記和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