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籍中最早記載的“天府之國”,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原本是壹片良田、密林的美麗之地。但自秦漢以來,關中平原周邊的原始森林,從城市建設到居民日常生活、大規模農業開墾,都遭到了破壞。
當時整個關中地區:“山荒,田滿...而土地也枯竭了”。到了唐朝最鼎盛的開元天寶時期,長安城周圍已經沒有巨樹了,以至於伐木工人不得不從陜西長途跋涉到蘭州(今山西嵐縣)、嵊州(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等地,才能獲得建造宮殿所用的巨樹。
隨著森林資源的消失,長安周邊的水資源也日益枯竭,以至於“長安八河”這壹景點不復存在。先秦時期,關中地區水資源豐富,長安被衛、荊、豐、澇、連、燕、巴八水包圍。然而,由於森林資源的破壞和森林保護的喪失,水資源急劇減少。到了唐朝末年,水鏡、渭水、巴水等河流的水流量越來越少,龍首渠、清明渠等渠道也相繼幹涸。北宋時,遊泳的水小到可以涉水過河。
森林資源遭到破壞,關中地區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自然災害頻發:有雨就發洪水,無雨就幹旱。唐武德七年至開元二十九年的10年間,長安周邊京畿地區共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20次,其中旱災10次,水災7次,蝗災3次。這種頻繁的自然災害使長安城周邊陷入了生態崩潰的環境。
因為生態環境的惡化,原本的“天府之國”,到了唐中後期,關中平原已經變成了壹個地被逼貧、土瘠民窮的窮鄉僻壤。在這種形勢下,關中地區糧食供應嚴重不足,只好依靠江淮東部的漕運來供應長安的漕運,甚至有“爭米爭金”的說法。
但安史之亂後,靠江淮謀生越來越難。從江淮運輸糧食和大米需要走黃河,但是黃河和渭水因為水土流失泥沙淤積嚴重,航行非常困難。唐朝中期以後,渭水到長安的輸水運河,經常因為泥沙堵塞,不得不同時挖沙和航行。然而,隨著水資源的枯竭,這壹艱難的水運在唐末被徹底切斷。長安作為首都的血脈,已經斷絕。
最後,在904年,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以便更接近江淮地區和黃河。長安城也被拆了建洛陽。從此,古都長安沈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