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直生活在西漢和匈奴兩大強大勢力夾縫中的樓蘭,總是優柔寡斷,扮演著搖擺不定的角色。漢武帝派張騫去大月氏,結盟攻打匈奴失敗。之後又派兵討伐遙遠的大宛王國,多次向西方各國派遣使節。這些使者經過樓蘭時,樓蘭不堪匈奴的壓力,甚至殺了使者。漢武帝終於出兵討伐樓蘭。樓蘭投降後,把壹個太子送到漢朝當人質。為了保持平衡,他還派了另壹個王子去匈奴當人質,嚴守中立。
漢昭帝時,在匈奴立下誓言的安貴回到樓蘭稱王。久居匈奴的安貴壹倒向匈奴,再次成為西域漢家的壹大隱憂。這種背叛冒犯了韓家。公元前77年,霍光將軍立即派遣中原第壹殺手傅子傑前往樓蘭。酒席之間,傅介子刺殺了樓蘭王,然後幫助漢朝被劫為人質的都督屠鑒做了新王。新國王害怕被匈奴人暗殺。漢朝以護王為名,出兵屯樓蘭境內,從而獲得了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的主動權。為方便漢朝援助,遷都蒲長海附近,樓蘭改為鄯善。
漢昭帝年間,昭帝在易迅城設校尉,定田地。從此,樓蘭成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戰略支點。東漢時期,樓蘭仍在絲綢之路上占據重要地位。東漢政府在樓蘭大規模填海造地,開發樓蘭。
由於孔雀河的改道,羅布泊的水已經萎縮,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大約在公元422年以後,樓蘭城的人民由於嚴重的幹旱放棄了樓蘭城,逐漸南遷。鄯善國(樓蘭國)先後吞並羌、小宛、京爵、且末等國,成為西域七強之壹。
此後數百年間,樓蘭壹直是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樞紐,直至魏晉。東晉以後,中原獨立,戰亂不休,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系。到了公元400年,樓蘭已經變得貧瘠,沒有鳥獸,也沒有人留下,只剩下埋在沙漠裏的灰色屍骨。公元499年,北魏出兵西域,樓蘭全滅。當絲綢之路在唐代再次繁榮時,樓蘭已經成為歷史書上的壹個名字。然而,即使早已滅絕,在唐代詩人的眼中,樓蘭依然會在討伐西域諸國時首先被銘記。唐朝和吐蕃在樓蘭多次交戰。“青海雲長雪山暗,孤城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破樓蘭不還。”(王昌齡《參軍》)可見樓蘭在唐代還是壹個邊城。然而,不知道在什麽年代,這個繁華的小鎮神秘消失了。
考古發現
最初,樓蘭的考古發現是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日本探險家做出的。清朝末年,政局動蕩,各國探險隊開始在中國竊取文化。昭陵/莫高窟六馬等國家文物被盜出境。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去羅布泊的路上發現了樓蘭古城。從此,他的名字和樓蘭古城壹樣聞名於世。然後他帶走了大量散落在地上的木簡,帶到歐洲後,經過考證,上面多次出現了壹個名字,樓蘭。此後,世界各地的探險家、考古學家和野心家紛紛來到樓蘭,帶走了無數相關的文物。後來,通過破譯古代樓蘭的文字,樓蘭的真面目舉世矚目。
隨後,美國、英國、日本等探險隊在樓蘭古城和羅布泊地區發掘的文物,以其巨大的價值和數不清的數量震驚了世界。此外還有石斧、木制品、陶器、青銅器、玻璃制品、古錢幣等。新石器時代,文物種類繁多。其中以金代戰國政策和漢錦手稿最為珍貴。另壹個重大發現是日本探險家鞠瑞超發現了西晉西域長史李博致燕齊王的書信,即所謂的“李博文書”。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獻是李博文獻。南北朝時,李博代表梁倩為西域長史,駐紮樓蘭。他給焉耆國王寫了李博文書,希望能和焉耆保持聯系。根據李博的文獻記載,海頭古城被發現,在研究後期為樓蘭帶走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並撰寫出版了壹系列關於羅布泊古樓蘭的專著,盛贊樓蘭為“東方的龐貝城”。
中國科學家在1927參觀了樓蘭。隨中瑞(佳能)西北科學代表團來到樓蘭的著名考古學家黃文璧、地理學家陳宗琦,曾多次到羅布泊北岸考察,並發掘遺址。出土了70多件年代明確的西漢木簡,發掘了漢代烽火臺遺址。還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青銅器、鐵器、漆器、木制品、骨頭、石頭、陶器以及絲綢和亞麻布碎片。黃文璧是解放前唯壹到過羅布泊的中國考古學家。
日本人把1988稱為“樓蘭年”,開展了以樓蘭探險為中心的紀念活動:比如組織百人調查團,舉辦蕩赫丁與樓蘭王國大型展覽,舉辦報告會,樓蘭攝影展等。可見樓蘭的研究早已走向世界。
& amp樓蘭遺址
1988期間,自治區文物部門組織的羅布泊文物隊,在部隊的配合和協助下,在樓蘭古城西南發現了海頭(史坦編號lk)等兩座古城,繪制了我國第壹張這兩座古城的地形圖,采集了壹批珍貴的文物標本,進壹步填補了羅布泊地區的考古空白。古城占地654.38+0.2萬平方米,略呈方形,邊長約330米。用泥土、蘆葦和樹枝築成的城墻依然依稀可辨。壹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古河道穿城而過,城內殘存的主要房屋仍保存完好。除了缺失的屋頂,其他部分,比如門和窗戶,都清晰可辨。居民區的院墻是用泥土將蘆葦捆紮成束或編柳條制成的。所有的木屋,胡楊木的支柱;市中心有壹座獨特的土樓,墻厚1.1 m,殘高2 m,坐北朝南,似乎是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堆,原來是居民拜佛的寶塔。
& amp小河公墓
1934年,蕩赫丁再次來到樓蘭。他們發現了樓蘭人的墓地,小河的墓地,還有壹些保存完好的木乃伊。2003年,國家考古隊在小河墓地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壹具保存完好的女屍,名為小河公主,現藏新疆博物館。
這條河可能是樓蘭的古遺址——古城居民的公共墓地。經過近百年忙碌的探險家和考古學家,在羅布沙漠發現了許多大型墓葬和隨葬品。
& amp孫墓
位於古孔雀河北岸。它是由東北考古學家侯燦和王炳華於1979年發現的。古墓有幾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圓形木樁圍起來的死人墓,外面用壹尺多高的木樁圍了七圈,形成幾道射線,像太陽的射線。根據碳14的測定,太陽墓有3800年的歷史。
印歐人種的“樓蘭美人”就是在這裏出土的。發現了近65,438+00處古人類遺址,壹些人類遺物,如石球、手工制作的加沙陶器碎片、青銅碎片、三角翼青銅鈸、動物骨頭、珠子等,暴露在沒有被沙丘完全覆蓋的黃土地表面。還有壹些石刀、石矛、石箭、微小的石葉、石核等。從5000年到6000年前。這清楚地說明,現在還是不毛之地的樓蘭,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到漢初,確實長出了綠草,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0%。
樓蘭滅亡的原因
樓蘭城是從沙丘下被發現的,但壹個更大的謎團困擾著探險者:為什麽繁華已久的樓蘭城消失了,綠洲變成了沙漠和戈壁,沙子埋在了城內?目前有以下幾個原因,具體詳細原因有待進壹步確定。
1.樓蘭因幹旱缺水,生態惡化而衰落,上遊河道斷流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
2.樓蘭在戰爭中消失了。公元5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鮮卑人入侵,樓蘭城破而後棄。
3.樓蘭的消失與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有關。哈密、吐魯番的北方絲綢之路開通後,途經樓蘭的古絲綢之路沙漠之路被廢棄,樓蘭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4.死於瘟疫。從古城的廢墟中,有大量的捕鼠器。可以猜測,樓蘭城裏十個居民有九個死於壹場瘟疫,僥幸活下來的人逃離了樓蘭,逃離了外地。
5.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了。壹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裏,能在樓蘭地區的白漿土上生活,成群結隊地進入民居。人們無法摧毀它們,不得不放棄這座城市。
樓蘭的消失也與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有關。樓蘭位於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漢族、匈奴等遊牧民族經常在此挑起戰爭。為了國家的利益而過度耕種,嚴重破壞了水利設施和良好的植物:“公元3世紀以後,流入羅布泊的塔裏木河下遊河床被風沙淤積,如今在尉犁東南改道南下”,造成樓蘭“荒涼荒蕪”,“國久空寂,城荒無人煙。”
今天鄯善當地的維吾爾人叫皮強,當地生長的壹種野草,即馬蘭草,目前已經很少見到了。
這個名字的由來可能是由於唐代鄯善地區設立了兩個縣,壹個是蒲昌縣,另壹個是劉中縣。蒲昌靠近皮腔,流傳多年成為皮腔。
樓蘭人,嚴格意義上的雅利安人,遷移定居於此,與當地的漢/羌人融合,形成了當時的新面貌。樓蘭人的後裔現在生活在米蘭古城旁邊的村子裏,樓蘭文化也影響著今天新疆人的生活。今天的維吾爾語有三種方言,羅布語系是其中之壹。雖然樓蘭人和樓蘭文明已經逝去,但他給我們留下了未解之謎和那些文化的傳承。從絲綢之路的明珠,到逐漸被塵埃淹沒,輝煌的幾個世紀並不太平,有繁榮也有戰爭和自然災害。壹代人做壹代人做的事,壹座城市穿越了壹座城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