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最早的天文記錄是什麽時候?

最早的天文記錄是什麽時候?

中國古代的天文記錄在世界上是獨壹無二的,有壹系列的獨家文獻堪稱世界之最。天象壹般是指各種天文現象,如太陽的出現、行星運動、月相變化、彗星、流星、流星雨、隕石、日食、月食、極光、新星、超新星、月掩星、太陽黑子等。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註意觀察和記錄天象,此後歷代文官和民間天文學家也壹直註意觀察天象。中國古代的天文記錄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在世界上獨壹無二。

日食是人們最關心的異常現象。在夏朝,中國非常重視對天象的觀測,“觀象計時”成為壹項國策。據《尚書·夏樹》記載,夏朝時期,負責觀測天象的官員何未能及時預測日食,以至於當這種日食現象出現時,人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怪事,驚慌失措,亂成壹團。這次日食大約發生在公元前2137年,10年10月22日,是天文學家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彗星是壹種繞太陽運行的雲狀小天體,有壹條長長的尾巴,俗稱掃帚星。中國古代有伯力、耀星等幾十種稱謂。西漢馬王堆彗星圖顯示,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認真的觀測記錄。約公元前700年,中國甲骨文中已有彗星觀測的記載(出土於河南安陽)。在周期性彗星中,有壹顆明亮的彗星叫做“哈雷彗星”,每75年出現壹次,因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世紀發現其軌道而得名。其實這顆星在中國早就被發現了。據《春秋》書記載,“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北鬥有星”。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距今2600年,這是世界上對哈雷彗星最早的記錄。西方對這顆彗星最早的記錄是公元66年,比我國晚了670多年。

流星群是小行星的分散體,它們沿著壹定的軌道圍繞太陽旋轉。當地球接近它們的軌道時,地球周圍的空氣與這些松散的天體摩擦,使它們產生熱量並發光,看起來就像地面上的流星雨。《竹書紀年》載有夏傑十年(約公元前1580),是世界上最早的流星雨記錄。據《春秋莊公七年》記載:“魯莊公七年,夏四月夜不見星,夜落星如雨。”魯莊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記錄,也開啟了中國古代對流星雨的觀測和記錄。

太陽黑子是經常出現在光球層的黑斑。它們是最先觀察到的太陽現象之壹,也是太陽活動最基本的標誌。《漢書·五行下》記載,西漢時“和平元年(前二十八年),三月已過,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本中央”。它解釋了太陽黑子的時間、形狀、大小和位置,這已經是2000多年前的事了。這個黑子記錄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清晰的黑子記錄。歐洲對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是在公元807年,當時被誤認為是水星淩日。

有些星星原本很暗淡,但在某個時刻,亮度突然變大了。亮度增加幾千到幾百萬倍的被稱為新星,亮度增加100到幾億倍的被稱為超新星。之後,它們的亮度逐漸減弱,過了幾年甚至更久,亮度又恢復原狀,仿佛在星空中客串了壹段時間。因此,新星和超新星也被稱為“客星”。在中國,早在殷代甲骨蔔辭中就有新星的記載,古籍中發現的系統記載始於漢代。《漢書·天問誌》記載:“愚鈍元年六月。客串明星在房間裏見。”這是中國最早的新星記錄。這顆新星的出現在公元前134年,中外歷史上都有記載,不同的是西文沒有日期、月份和位置。《後漢書·田》記載:“二年十月,歸海。客串明星從南門出來。大如半宴,五色皆喜。細且小,至次年六月。”這個記錄在公元185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超新星記錄。

此外,《漢代編年史》詳細記錄了公元前32年10年10月24日出現的壹次極光,這是世界上最早、最準確的極光觀測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