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這兩個古代寓言出自哪本書?

這兩個古代寓言出自哪本書?

兩個古老的寓言

壹、教材描述

這節課選了兩個古代寓言。這兩個寓言都是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壹些可笑的現象,揭示了壹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講的是壹個人在吹噓自己出售的矛與盾的同時,卻因為自相矛盾而無法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和自相矛盾。《鄭仁買鞋》借用了壹個寧願相信自己腳的大小也不相信自己的人,諷刺墨守成規,相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個寓言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用了“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啟迪人,發人深省。

這篇古文原文的寓言,特別簡潔卻生動,寓意的道理清晰而深刻,卻也能讓人領略到壹些寓意和幽默。矛和盾的全文只有兩層意思的四句話。前兩句說的是那人如何吹噓自己的盾和矛,後兩句寫的是他如何百思不得其解,無言以對。“鄭仁買鞋”也分兩層。壹是陳述了這個人從量尺寸、準備買鞋到後來“沒鞋”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指出他不買鞋的原因。前部和後部密切相關。兩個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是以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出意思,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除了繼續理解古今意義和表達方式的差異,很難理解每壹個寓言的含義,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詞,展開思考和討論,可以成為教學的重點。

編這兩個寓言的目的是在十壹卷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壹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個寓言中明白壹些人生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習七個單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夠借助筆記理解課文,初步理解課文所講內容。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個寓言是文言文,在表達方式上和現代漢語有很大不同,但有註釋可以參考。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接觸過11冊的文言文,所以學生有壹些體會。所以和現代漢語的教學壹樣,還是要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在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他們質疑解惑。老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必要時進行講解。不談語法。教材中的註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單詞和句子,還可以幫助他們逐漸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的差異。我們應該啟發學生充分利用這些筆記,但不要讓他們死記硬背。

2.這門課的教學安排在兩節課,每節課可以集中學習壹則寓言。這兩個寓言除了具體內容之外,還有很多相似之處。以《矛與盾》為例,建議以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示範閱讀,讓學生借助筆記嘗試閱讀課文,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後,引導閱讀,正確流利地閱讀句子,在反復閱讀中進壹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後,把句子的意思聯系起來,練習講寓言;最後,討論理解弦外之音,結合實踐談感受。

3.引導閱讀和背誦是教學的重點。“壹本書讀百遍,其意不言而喻”,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現在學生閱讀古代漢語的障礙在於古代漢語的用詞造句和現代漢語的差異。要消除這個障礙,小學生不能說古漢語的詞法和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通過查閱筆記,揣摩句子大意,然後反復閱讀,從整體上理解句子乃至整篇課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在兩個寓言的閱讀中,除了正確的停頓和突出重音外,還要註意語氣和節奏。

矛和盾

楚人/有盾有矛者,有譽曰:“吾盾強,物不能陷。”他還稱贊他的矛/說:“我的矛的好處都在東西裏。”或者:

“用孩子的矛/孩子的盾/,什麽?”他/她可以回應。

其中,前面部分,男子吹噓自己的盾和矛,應適當突出相應部分,語氣較為張揚;後半部分“他可以回應別人”的語氣慢慢變化,變得沈重,相比之下。"壹個孩子的矛和壹個陷阱的盾怎麽樣?"問題的語氣應該是讀(結尾略高)。也可想而知,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語調和節奏是不壹樣的:年輕有活力的人提問機智迅速;年長或溫和的人可以通過更慢地提問來表現出壹定的幽默感。

買鞋時寧願相信自己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

鄭人/有並把鞋穿上的人,先量好腳/坐好,再去趕集/忘了做。實現了承諾,他說:“我忘了堅持。”取而代之的是。而反城市罷工,則無法實現。

人們說,“為什麽不試試呢?”

曰:“寧可靠,不自信。”

4.“思維練習”第二題“閱讀並談論句子的意思。”這個題目的目的是列出文中的難句,重點理解。引導註意文言文用詞和表達的特點,了解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這個練習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筆記理解句子的意思並大聲朗讀,也可以安排在讀完課文理解意思之後。但是,無論什麽時候做這個練習,都要采取整體感受,揣摩句子的方法。從來不談文言文的虛詞、實詞、句式知識。以下是列出的五句話的大意,供大家參考。

(1)“我的盾很堅固,沒有什麽能把它打沈。”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任何東西都無法穿透。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東西能穿透它。

(2)“我矛之利,皆困於物。”我的矛(特別,非常,非常)鋒利,沒有什麽東西是物體(東西)穿不透的。我的矛非常鋒利,可以刺穿任何東西。

(3)“有了孩子的矛,孩子的盾呢?”意思是:用妳的矛戳妳的盾怎麽樣?或者: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怎麽辦?

(4)“進城忘操。”意思是:我去市場的時候,忘記量尺寸了。

(5)“為什麽不試試?”意思是: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鞋?

5.第三個問題“思考與實踐”,就是要理解寓言的含義,受到“用自己的話說壹說賣矛和盾的人和買鞋的人有什麽可笑的”的啟發和教育。理解寓言的意義,關鍵在於熟悉寓言所講述的故事。因此,這壹步的教學應該安排在指導學生熟悉課文之後。首先讓學生把每壹句話的意思聯系起來,說出寓言故事,然後組織壹次討論:寓言中的人物哪裏可笑,為什麽可笑,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麽道理。為了讓大家都參與思考,可以先分組討論,然後全班討論。對於沒有把握、聽不懂的學生,老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指引。

6.課後選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脫離學習寓言的感覺和靈感去思考,引用生活中遇到的此類現象來學以致用。這個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識別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能真正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7.這節課的大部分生詞都可以和學過的單詞進行對比,從而認形、辨義、練字,比如矛給、譽給抄、鞋給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