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白費力氣有哪些類型?怎麽辨證治療?

白費力氣有哪些類型?怎麽辨證治療?

1.辨證要點

(1)先辨證氣血陰陽兩虛:氣虛患者大多懶言,乏力,頭暈,自汗,運動時各種證候加重。血虛證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蠟黃,口唇、眼瞼、手指甲蒼白,手腳麻木,皮膚幹燥,女性月經量少,甚至閉經。陽虛證表現為畏寒肢冷,口淡喜熱,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氣短自汗,大便稀薄。小便長而清,小便少而體腫,或腹部冷痛;舌淡胖嫩,苔白滑,脈沈緩。陰虛證表現為五心煩,潮熱盜汗,兩頰潮紅,口幹咽燥,形體消瘦,小便短赤,大便便秘,舌紅少津,苔少脈數。

(2)辨證臟腑氣血陰陽兩虛:肺氣虛主要表現為氣短自汗,聲音低沈,時冷時熱,平時易感冒。脾氣虛主要是飲食減少,飯後腸胃不適,乏力,大便稀,面色萎黃。心血不足主要表現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面色晦暗、舌淡、脈細或有結。

肝血不足表現為頭暈、目眩、脅痛、四肢麻木、筋骨緊繃或抽搐。月經不調的女性有閉經,面色不適。肺陰虛主要表現為幹咳、咽幹、咯血,甚至失音、潮熱、盜汗、面紅、舌紅津液少。心陰虛主要表現為心悸、失眠、煩躁、潮熱、盜汗或口舌生瘡、面色潮紅、舌紅津液少、脈數。脾胃陰虛表現為口唇幹燥,食欲不振,大便幹燥,甚至幹嘔打嗝,面色潮紅,舌質幹燥,苔少或無。肝陰虛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視物模糊、眼睛幹澀、畏光、急躁易怒、四肢麻木、面紅舌燥。腎陰虛表現為腰酸、遺精、雙足無力、頭暈耳鳴,甚至耳聾、口幹、顴骨紅、咽痛、舌紅、津液不足。心陽虛主要表現為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臥息、胸悶、肢冷、面色白。脾陽虛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食少,形寒,神疲乏力,氣短懶動,大便稀稀,腹痛腸鳴。腎陽虛主要表現為腰疼、遺精、陽痿、多尿或小便不利、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谷下或五更泄瀉。

2.辨證論治的原則始終是以補為本,正如《蘇文三補九候論篇》所說:“虛則補之”。《蘇文·陰陽應像大論》也特別指出:“形不足,以氣溫之;精氣不足,使之有味道。”分別采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法。結合五臟病變部位,采取針對性治療。

另外,因為脾是後天之本,是水谷和氣血生化之源;腎為自然之精,包含陰陽,是生命之精,所以補脾益腎在虛損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1)氣虛

①肺氣虛

主要癥狀:氣短自汗,聲音低沈,忽冷忽熱,易感冒,臉色發白;舌淡,脈弱。

治法:補肺氣。

處方:補肺湯。人參12g、黃芪15g、熟地黃9g、五味子10g、桑白皮9g、紫菀9g、牡蠣9g、地骨皮12g、秦艽9g。

②脾氣虛弱

主要癥狀:飲食減少,飯後腸胃不適,乏力,大便稀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治療:健脾益氣。

處方:加味四君子湯。人參12g、黃芪15g、白術10g、甘草6g、茯苓12g、扁豆10g、陳皮9g、半夏9g、神曲12g、麥芽12g、肉桂9g。

如果脾氣虛主要是因為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補中舉陽。心氣不足伴心悸、氣短、自汗、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脈微者,可用六君子湯、玉竹、五味子、黃精治療。

(2)血虛

①心血不足

主要癥狀: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面色晦暗;舌淡,脈細或結。

治療方法:養血安神。

處方:養心湯。人參15g、黃芪15g、茯苓12g、甘草6g、川芎9g、當歸12g、五味子9g、側柏12g、遠誌9g、半夏12g、肉桂10g。

②肝血虧虛

主要癥狀:頭暈目眩,脅痛,四肢麻木,筋骨緊繃,或抽搐,月經不調的婦女閉經,面色蒼白;舌淡,脈弦細或澀。

治療:養血柔肝。

藥方:四物湯加減。當歸12g、川芎9g、白芍12g、熟地10g、制首烏15g、雞血藤15g、枸杞子10g、柴胡9g、郁金9g、決明子12g。

血虛中,心脾肝血虛較為常見。脾血虛常伴心血虛。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血為氣之母,所以血虛有不同程度的氣虛證。而且在中醫的臨床實踐中,認為不宜單用血藥,而應與氣藥並用,以達到益氣生血的目的。

(3)陰虛

①肺陰虛

主要癥狀:幹咳、咽幹、咯血,甚至失音、潮熱、盜汗、潮紅;舌紅,津液少,脈細。

治療:滋陰潤肺。

處方:沙參麥冬湯。沙參10g、玉竹10g、麥冬10g、天花粉9g、桑葉12g、甘草6g、百部9g、鮮根莖30g、地骨皮12g、柴胡12g。

②心陰虛

主要癥狀:心悸、失眠、煩躁、潮熱、盜汗,或口舌生瘡、面色潮紅;舌紅,津液少,脈細。

治療:滋陰養心。

處方:天王補心丹。生地9g、麥冬10g、天冬10g、玄參9g、人參12g、五味子9g、當歸12g、茯苓12g、丹參9g、酸棗仁12g、黃連6g。

③脾胃陰虛

主要癥狀:口唇幹燥,無食欲,大便幹結,甚至幹嘔,呃逆,面色潮紅,舌質幹燥,少苔或無苔,脈數。

治療:滋陰和胃。

處方:益胃湯。麥冬10g、生地10g、玉竹12g、沙參12g、冰糖6g、鐵皮石斛15g、天花粉10g、麥芽12g、扁豆9g。

④肝陰虛

主要癥狀:頭痛、頭暈、耳鳴、視物模糊、眼睛幹澀、畏光、急躁易怒、四肢麻木、面色潮紅;舌質幹紅,脈細。

治法:養肝陰。

處方:補肝湯。當歸12g、川芎9g、白芍9g、熟地9g、木瓜10g、甘草6g、麥冬12g、大棗12g、石決明15g、鉤藤12g、枸杞子10g、黃芩65400。

⑤腎陰虛

主要癥狀:腰酸、遺精、雙足無力、頭暈耳鳴,甚至耳聾、口幹、顴骨紅、咽痛;舌紅,津液少,脈沈細。

治療:滋補腎陰。

處方:左歸丸。熟地黃10g、山藥12g、龜板膠12g(另熔)、枸杞子12g、牛膝9g、鹿角膠9g(另熔)、山茱萸9g、菟絲子9g、知母9g、黃柏9g、地骨皮9g、芡實。

(4)陽虛

①心陽虛

主要癥狀:心悸、自汗、嗜睡、胸悶、肢冷、面色白;舌淡或紫暗,脈細或沈。

治法:益氣溫陽。

處方:正陽利老湯。人參15g、黃芪15g、五味子12g、甘草6g、生姜6g、肉桂9g、陳皮9g、當歸12g、白術12g、大棗9g、丹參10g、郁金9g、三七9g。

②脾陽虛

主要癥狀:面色萎黃,厭食,怕冷,乏力,氣短懶動,大便稀,腹痛,腸雞;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溫中健脾。

處方:附子理中湯。人參12g、白術12g、甘草6g、幹姜6g、附子9g(先煎)、高良姜9g、吳茱萸6g、砂仁9g、陳皮9g。

③腎陽虛

主要癥狀:腰疼、遺精、陽痿、小便過多或止不住、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谷下或五更腹瀉;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脈緩。

治法:溫補腎陽,益精血。

處方:貴由丸。附子9克(先炒)、肉桂9克、熟地12克、山藥15克、枸杞子15克、當歸12克、杜仲10克。、菟絲子9g、鹿角膠(另熔)9g、山茱萸10g。

將虛癥分為氣虛、血虛、陰陽四類,便於辨證論治。

在臨床上,經常會出現褒貶不壹的情況。壹般來說,病程短的會更傷氣血,看到氣虛、血虛、氣血兩虛的證候;病程長的老年人常傷陰陽,可見陰虛、陽虛、陰陽兩虛。

氣血與陰陽兩虛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比如精、血、津液都屬於陰,但血虛與陰虛的區別在於以下幾個方面:血虛主要表現為血管不足、失養的癥狀,如面色晦暗、唇淡舌淡、脈細弱等。而陰虛多表現為虛熱證,如五心煩,顴骨紅,口幹咽燥,舌質紅,津液少,脈數等。陽虛既有氣虛,但陽虛往往由氣虛發展而來,表現為氣短、乏力、自汗、少食、便溏;舌淡、脈弱等。陽虛是在氣虛證的基礎上進壹步加重,表現為內寒的癥狀,如疲乏躺臥、四肢冰涼、腹瀉伴腸鳴、舌淡胖、脈弱或遲。

體虛者由於身體虛弱,外防不穩,易受外邪侵襲。感受到邪惡之後,會更加傷害妳的生命力。所以扶正祛邪都要治,山藥片可以加減。對於長期勞累,血液循環不暢者,可加減大黃蟲丸。

疲勞的治療除了藥物,還要從多方面入手,如健身、針灸、按摩等。在治療過程中,還要註意起居飲食,保持樂觀的情緒,以提高療效,促進康復。

壹般來說,體虛病程長,多為慢性疾病。其轉歸和預後與體力、正氣的盛衰、能否消除病因、能否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和護理等因素有關。壹般脾腎不衰,元氣不衰,食欲尚可,脈象溫和者預後較好。反之,身心疲勞、飲食不足、氣短、腹瀉、脈弱或遲,或數者,預後不良。

預防

(1)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2)心情愉快,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