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後直接食用/使用
把中藥磨成粉,其實就是壹種“粉”。粉分為內服粉和外用粉。
壹些名貴的中藥,如三七、西洋參粉、人參粉、蟲草粉,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裝膠囊食用。
也可以把幾種中藥混合研成粉末,然後用熱水沖調著吃。如沈淩白術散,由白扁豆、白術、茯苓、甘草、桔梗、蓮子、人參、砂仁、山藥、薏苡仁制成,能補脾胃,益肺氣。藏藥中,散劑是非常常見的劑型,如利尿消腫的十味鐵粉、健胃消食散等。該粉劑比表面積大,易分散,易吸收,起效快,制備簡單。壹般來說單次用量不會太大。(我吃不下了!)
外用散劑壹般用於口腔科、耳鼻喉科、傷科、外科。比如用於咽喉糜爛腫痛的錫粉,眼睛紅腫的眼藥水,跌打損傷的七厘粉等等。還有我們經常用的雲南白藥。外敷藥粉可以幫助傷口愈合。但是外用的粉壹定要消毒,否則可能會引起感染。
粉碎煎煮
壹般的方子粉碎後再煮會怎麽樣?答案是——會糊鍋。可惜藥還沒煎好,糊味已經先煎好了。這麽聰明,妳壹定有辦法:只要把粉裝在紗布袋裏,掛在鍋裏煮就行了。這樣確實可以解決糊鍋的問題,但是也會帶來新的問題。
研磨容易損失揮發性成分。
妳可能有這樣的經歷。拿壹片薄荷葉或苦艾葉聞壹聞。味道很淡,但如果用手捏碎再聞,味道會很濃。在這個過程中,香味成分通過揮發到空氣中而損失。這些揮發性成分往往是有效成分。所以對於有揮發性成分的中藥,中醫會強調“後”,也就是在其他藥物快要煎的時候,再加入幾分鐘。如果研磨後再煎,豈不是有效成分損失很大?
非有效成分容易被研磨煎煮。
我們知道,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像纖維素做的小房子,裏面有藥用成分和其他成分。飲片煎煮時,澱粉會被截留在小房子的細胞壁中,小分子藥物成分會溶解在藥汁中。如果把粉末磨碎後再煮,相當於把小房子破壞塌了,澱粉、纖維素等藥用成分和非藥用成分都跑到藥汁裏去了。我們本來喝了壹口藥,大部分是藥用成分,少部分是無用成分。太好了,讓我們喝壹口藥。雖然藥用成分可能變多了壹點,但沒用的成分增加了很多。以前是藥,現在變成了“粥”,加重了胃的負擔。另外,壹些有毒有害的成分,或者藥性很強的成分,在藥汁裏只溶解壹點點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現在卻溶在藥汁裏,無形中增加了很多不可控的風險。
粉碎成粉末,制成丸劑
中醫說。“湯蕩”和“藥丸慢”。煎劑能清洗臟腑,見效快,藥性強。藥丸緩慢釋放,藥效適中。中藥磨成粉,用水或蜂蜜作賦形劑制成丸劑,成為水丸、蜜丸、蜜丸。如果將部分藥物煎煮提取成藥汁,藥汁作為賦形劑制成丸劑,則為濃縮丸。藥丸的優點不僅藥效溫和,而且攜帶方便,掩蓋了某些藥物的不良氣味。缺點,每次吃壹大把藥,想想也是痛苦。另外,由於生粉入藥,容易被微生物汙染。
總結壹下。中藥可以磨成粉。根據需要,有些中藥可以粉碎成散劑內服外用,也可以制成丸劑。但不建議將總方粉碎成粉煎服。中醫的特點是靈活。不粉或者辯證的粉,就太沒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