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從口入者居家”,是指吃了不潔的食物後生病,“五邪”是風、寒、暑、濕、熱。“極寒傷經絡,極熱傷絡脈”。地球表面很冷或很熱的地方不適合人居住,但中間地帶適合人居住。
有病有輕重緩急,什麽時候先救醫院,什麽時候先救桌子?這個人被誤傷後,已經內弱,繼續從內受益,說明腸胃裏的津液都跑了。此時患者有軀體疼痛(癥狀),是虛痛,應先救。
接下來的好處就是陰留不住了,陽虛沒了。人體內到處都有陰陽。以肛門為例。肛門能忍住大便,是因為陽氣充足。如果肛門憋不住,大便壹直出來,說明陽虛沒了,陽虛時急需救內。所以《傷寒論》中有治病的原則:先解太陽證,太陽、少陽、陽明三證合解少陽,少陰、厥陰證不出汗。
“疾病和慢性病”是已經存在的老病,“突發疾病”意味著新的疾病又來了。這個時候就要先治療他的新病,再治療他的慢性病。原因很簡單:舊病已久,不必著急。金匱要略沒有正式開始,這是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
比如心本身就是火,很熱很臟,肝本身就是木,比較冷很臟。如果心臟病人覺得熱,就好治療,肝臟病人覺得冷,就好治療。相反,如果心臟病人討厭寒冷,肝臟病人會感到熱,這是“不愉快的”,很難治療。我很臟等等。
這篇文章還有壹個重點。我們給病人開藥的時候,有兩種現象:壹是吃了藥之後,妳會覺得頭暈,說明妳病了;還有壹種情況。中藥叫藥,不叫食物,因為味道不好。壹般好吃的叫吃的,不叫藥,而妳給病人吃苦藥,病人居然說:“哇!這藥好喝!”所以壹直在吃,這也是藥治好的現象。
當病人已經停止進食,突然大量進食時,病人就會發燒。這就是所謂的“除胃”,也就是胃氣沒了,這是非常危險的癥狀。
這裏舉個朱令湯的例子,是腎結石的方子:澤瀉益胸、頭、四肢、全身之水,茯苓益三焦,豬苓益下焦。這三種藥壹起用,身體上的水分全部集中在腎臟,滑石把結石拿出來。為了防止尖銳的結石面劃傷腸壁,可以用阿膠止血,膀胱結石也可以用。
腎結石口幹舌燥是因為臟裏有多余的東西,而楊燦入不了陰,所以他會發燒。
臟就藏在裏面,不壹定藏在胃裏,而是藏在病裏。比如用承氣湯藏在大腸裏。這就是張仲景的意思,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藥方是這樣的:上焦滯水用澤瀉,中焦滯水用茯苓,下焦滯水用豬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