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館展覽藝術方案設計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壹,壹望無際的黃河滋潤著這個北國的黃土地,積澱著深厚的三晉文明。
山西博物院展覽藝術方案圍繞“晉魂”這壹主題,向廣大觀眾奉獻了源遠流長的三晉文化和無數絢麗的歷史畫卷。
在整體設計上,選取館藏典型文物,突出晉文化氛圍,體現山西博物院鮮明的地域特色,以文物為重點,借助場景還原、展櫃、攤位、龕位等輔助展品展示文物,反映史前文化、夏文化、商代文化、晉文化、北朝文化、山西唐宋元明清、北方部落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互動。
根據展示系統和內容框架,設計從整體到局部是平衡的、有重點的和變化的。遊客參觀路線順暢,安全通道暢通。通過運用符號、意義和豐富的展示語言,建立內容與展品的內在聯系,起到升華展覽主題、增強藝術感染力的作用。隨著世界博物館發展的新趨勢,“綠色展覽”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展覽設計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性和藝術性。
序廳以樸素的晉文化印象為空間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門廳立柱采用青銅裝飾設計,與庭院中的三金青銅裝飾形成對比。
以“金”字為源頭的漢白玉柱子貫穿各層。大廳頂部,壹股泉水從“金”字源頭湧出,從頂部溢出,流經雕刻著不同時期文物的柱子,通過柱基流入中央的“雙龍玉環”池中。
龍,中國的象征,象征著中國文化的積澱;環,意為聚合,體現了中國各民族的交融與團結。
大廳中央鏡面般的池面倒映著內廳,與廳外重疊的水面遙相呼應。
序堂以動靜結合的形式,啟發人們從更深的層面去了解晉文化的悠久歷史。
壹首氣勢磅礴的交響樂《金魂》就是從這裏奏響的...
二樓文明搖籃展廳通過突破不同時期積累的文化層,看到山西地形地貌的模型,預示著混沌初聚漁獵的先民生活。
從原始巖畫和場景還原上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曙光。
所有文物以背景、模型、文物、輔助展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展示,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文物,再次申明此地是中華民族的根和搖籃。
二樓大廳采用與晉國霸權相呼應的立體造型,中間突出晉國文化特有的符號。左右兩面墻分別用石器時代巖畫和夏上龍形匾額象征大廳所連接的兩個展廳的內容。
夏商代二樓展廳的序列是以“?”這個符號為基礎的標誌著夏商時期金進入了青銅時代。離開範濤的那壹刻。
此景由範濤和背景雙龍浮雕圖案組成,突出了陜西青銅工藝的成就,形成亮點,點出主題。
以電子顯示屏和沙盤的動態形式展示夏商文化遺址。
展櫃以玻璃落地罩的形式展示青銅器組合,便於輔助展品與文物結合。
二樓晉國霸業陳列館序以晉國霸業的建立——城濮之戰為背景,采用高科技數字虛擬劇場和幻影成像技術,結合沙盤模型,再現春秋時期文公爭霸、土地結盟、霸業喪亡、九合諸侯、晉國霸業建立的歷史場景。
它既是壹個序列場景,也是第二單元《春秋熱土》中陳展的壹部分,起著兩用的作用。
展廳的地板上,兩幅巨幅地圖再現了歷史上金爭霸的輝煌氣勢。
展廳每個單元的主題是西周晉侯、晉國爭霸、三族分晉。晉侯墓的復原、趙慶墓的原型、烘爐窯和展廳的專題展示光纖照明是重點,再現了晉國“官民富庶、財富匱乏”的太平盛世。
壹樓臨時展廳的設計重點是展廳設備可以根據陳展主題的需要進行調整,展廳內的空間可以隨意分割,展示墻可以按照頂軌進行縱橫拆裝。
展臺、展櫃、展櫃中的鏡面掛線都是按照模數設計的,可以隨意組合。
展館照明設計了人造光和自然光的“漏光”裝置,充分考慮了節能,所有設備設施利用率高,經濟安全。
第壹個互動世界突出互動和參與,以中國傳統互動元素榫鉚為序。
展廳內的互動是觀眾參與和普及科學考古知識的實用方式。
展廳被設計成壹個考古遺址,頂部有壹個帳篷頂的軟天花板,地面有從石器時代到宋元時期的考古坑,觀眾可以在那裏挖出文物的復制品作為紀念品。
參與者使用他們的手和大腦來增加他們的知識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