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古代目錄學是壹門成熟的學科嗎?

中國古代目錄學是壹門成熟的學科嗎?

雖然中國早在公元前壹世紀就產生了系統的書目分類著作《別錄》和《七律》;盡管宋代的鄭樵和清代的章學誠都致力於目錄學的理論探討,但毫無疑問,由於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始於20世紀初。1931年,劉繼澤的《目錄學概論》(中華書局版)對古代目錄的源流、體例、例證等方面論述得非常詳細,深刻影響了、周等人的目錄學思想。

眾所周知,西方科學意義上的現代學術是建立在學術分工和研究的系統化、邏輯化基礎上的。所謂“重視實驗,尊重鑒別,定義嚴謹,組織密集;雖然這位前哲學家的理論總是受到批評,但他經常思考糾正自己的錯誤,彌補錯誤。(梁啟超語)是其本質特征。古代目錄學研究自劉先生1931年以來壹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此次歸來的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已取得壹定成果。

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成果。

首先,我們認識到學科獨立是現代新興學科的標準,自覺地把中國古代目錄學作為壹門學科、壹門科學來研究。其主要特點是不再做簡單的個案研究,而是有意識地將古代目錄學的理論與實踐放入整個中國古代目錄學史之中,以期在縱向的歷史傳承與演變中獲得壹個整體的概觀。這在《學校簡介》和《學校概論》裏是找不到的。除此之外,還有橫向研究:從壹兩類入手,聚焦某壹派,或者調查壹個問題,做壹個* * *研究。比如姚明達的《中國古代目錄學史》,分10個具體的個性化專題研究古代目錄學,分析詳盡,推理嚴謹,表現出很高的理論深度。

其次,研究的表述有所更新。我國古代目錄學的傳統研究,多以目錄例、案例、摘要、階類為主,談感受、談體會,主要是感性把握。研究方法多采用經學史、考據訓詁的方法,與西方學術界界定、給類、強調思維的研究方法有很大不同。鄭樵《校略》的核心命題是“比興”,但通篇沒有“比興”的定義,只抓住了“比興猶存軍”等比喻。章學誠“考據學”的核心命題是“辨章學,考鏡源流”。但自始至終沒有“考據”的定義,只說:“考據之義,即以劉向父子之分,會以辨章而學,考鏡源流,不深於道法之精妙,不足以人論得失。

但自1931年以來,學者們普遍接受了西方學術界強調範疇、邏輯、推理的研究方法,並把這作為現代學科的標誌。在具體研究中,深思熟慮,旗幟鮮明,重視理論意義的爭論,以求達到更高層次的認識。比如劉繼澤的《古代目錄類型三分》;榮昭祖1934版《中國目錄學大綱》明確了目錄學的研究對象;詳細闡述了余嘉錫《目錄學概論》的意義、作用和淵源,以及歷代目錄類型的演變和目錄體系,包括目錄的內容、著錄、序跋、版本、序跋。特別是壹些理論著作,註意從邏輯上界定目錄、書目、例證等概念,然後在此基礎上發展邏輯推理,以期最終建立學科體系。此外,他們有意識地使用比較的方法。比如,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程伯群、張尊健就有壹本中西目錄學比較專著,無疑有助於國人接受西方的相關學術理念,“洋為中用”。進入80年代後,由於再次受到國外學術文化的沖擊,理論參考更加豐富和嫻熟。國外的壹些新理論豐富了我們的研究,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總之,劉繼澤以來幾代學者的努力,使中國古代目錄學作為壹種學科範式得以形成。數千篇論文、數十部理論專著、教材相繼問世,形成了壹套相對定型的評論標準,使我們在總則、技術、史實層面對古代目錄學有了基本的認識。同時,對古代書目文獻的挖掘和整理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目錄學已經成為壹門成熟的學科。

第二,中國古代目錄學不是壹門成熟的學科。

首先,中國古代目錄學沒有建立自己的研究本體,學科獨立性至今沒有得到確認,導致其在與歷史和現代目錄學的結合中失去了自己的領域。在理論層面上,關於中國古代目錄學的對象與內容、原則與意義、方法與目的、社會功能等問題的討論頗多。以研究對象為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對象的討論,只有關於現代目錄學研究對象的討論,然後把目錄學研究對象不加區分地直接等同於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對象。眾所周知,近現代目錄學是壹套完全按照西方學術標準構建的目錄學學科範式。與植根於傳統文化的中國古代目錄學相比,它具有與目錄學相同的壹般特征。而由各自深層文化支撐的具有個體差異的“差異”都是相同的,比如研究內容、原則、意義、方法、目的、作用等。這使得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缺乏個性化的理論場域,無法提供獨特的價值。實際上,古代目錄學遠遠超出了受西方現代學術規範影響的以文獻的簡單整理為己任的“目錄學”的操作層面,具有極其深刻的本體論意識。因此,(現當代)目錄學的研究對象絕不可能等同於中國古代目錄學的研究對象。我們認為後者包括三個相關的內容,構成了中國古代目錄學獨特的理論場域。第壹,整理和保護文獻文本;其次,認為文學具有文本內涵和超文本內涵,目錄致力於對上述兩個層面的文學內涵進行“標準化”閱讀;第三,構建文化圖式。古代星表本質上反映了人們的世界觀:壹種文化對整個世界的根本態度。這三大功能在劉父子的目錄學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然而,在與西方近代目錄學的碰撞中,中國古代目錄學不適當地將前者作為最高參照模式,因而在“善於求同而忽視差異”的文化心態下失去了自己的個性。

其次,它不能提供獨特的意義創造,因此被當代文化所忽視。古代目錄學研究本體的模糊性和研究理論的缺失,使得研究目標不明確,甚至迷失。就筆者而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專門針對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目的的文章。但在壹些專門的書中,我得出了“治學之道”、“科研指南”、“現代目錄學參考”等結論。簡而言之,中國所謂的古代目錄學研究,多表現為壹些選擇性目錄學現象,成果多局限於認知層面。陳述事實多於說明意義,缺乏足夠的必要意義創造,導致當今世界的古代目錄學研究徘徊在較低水平,未能建立真正經過嚴密思考、符合古代目錄學特點的理論體系,在劉繼澤的基礎上走不遠,從而難以參與當代文化的建設。更可怕的是,在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中,我們習慣於固步自封,在學科內部滋生大量無關的命題。他習慣於將古代目錄學的價值歸於壹個偉大的傳統,用壹個實際存在的傳統來回避當代文化的質疑,導致古代目錄學因其意義上的“缺席”而正在成為當代文化建構中的壹門純粹的文獻學、邊緣學科和學術學科。

第三,就研究方法而言。1931以來的古代目錄學研究雖然對傳統的舊研究模式進行了反思,但也只是沖擊了考據、訓詁等壹套傳統的“治史”方法,並沒有排除。至今還滿足於大量繁瑣細致的反復論證和壹種知性的自娛自樂。再現歷史現象的要求總是壓倒探索目錄學精神的要求,於是挖掘材料、列舉現象、提供背景取代了真正的理論研究。即使是有意義的創作,也往往是依附於壹個特定的歷史理想:認知的而非精神的。另壹方面,對展示自我和參與當代文化的過度渴望導致了對其他文化形式(如哲學思想、控制論、計量學等)的盲目模仿。)在古代目錄學研究中,這已經使古代目錄學研究成為壹個對立的、不可靠的東西。

總之,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就其價值取向、概念範疇、深度和表達方法而言,未能超越20世紀初的水平,未能滿足當代文化的期待,也未構成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學科。

三個結論

壹門現代學科必須具有當代意識和當代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價值和表現形式。同時也構成了我們判斷壹個研究課題是否有意義的基本標準。所以古代目錄學雖然研究“歷史”,但不是歷史的還原,而是意義的重建。因此,今天重新審視古代目錄學研究的概念、範疇和學術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重新建立古代目錄學的研究本體論。因此,必須從中西目錄學、古今目錄學的差異出發,以抵禦現代西方形式主義目錄學的侵蝕。古代目錄學蘊含著深刻的本體論意識,其目錄體系的表層形式直接等同於深層的概念結構。目錄制度的文化建構與漢民族世界觀的建構密切相關,從中可以看到生存的和諧、知識的統壹、世界的希望和生命的意義。可見,古代目錄學隱含著超越文獻整理技術層面的意義創造。建立古代目錄學研究的關鍵在於傳達其自身的價值理想和對當代文化的意義貢獻。按照我們的理解,古代目錄中呈現的文獻規律性的“小秩序”反映的是世界和人的規律性的“大秩序”,而文獻的整個秩序過程是從物理世界秩序到根據目的和理想的建構秩序的反映過程。[2]而其他所有文化類型都在表達“秩序”:物質秩序或理想秩序。因此,古代目錄學在當代所有文化中並不是孤立的。

其次,要積極尋求面向當代文化的* * *傳播表達方式。既然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不是孤立於當代文化中的;之所以實際上被當代文化所忽視,只是主體自身研究的話語形式。因此,今天有必要完成現代語言的研究,轉向古代目錄學的研究。研究的主體是我們現代人,也是為現代人研究的。因此,它必須是現代的。不能再用前人的學術觀念和思維取向。學術觀念和思維取向的變化,往往意味著意義取向和層次的變化。這不僅將有效地促進古代目錄學的發展,也有助於我們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效的交流並享受成果,從而便於我國古代目錄學與當代文化之間的介入和接受。只有這樣,中國古代目錄學才能擺脫純文字學、邊緣學科、經院學科的衰落,恢復過去“學生重國學”的突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