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編年體-由歷史書籍編輯的壹種體裁。編年體史書按照在世皇帝的年號(即按時間順序)記載歷史事件。代表作:《子同治鑒》(宋代司馬光編,是我國現存編年體史書中影響最大的壹部)。此外,編年體史書還有《孔子春秋》和《春秋三傳》:左丘明《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傳》)、《春秋楊公傳》、《春秋谷亮傳。
2.國家風格:以國家(東道國)為記錄主體,即以國家分類記錄歷史。(* * *二)最早的官話是春秋時期左丘明寫的;比較好的是漢初劉向編的《戰國策》(國史類書籍的代表作)。
3.傳記——史書的壹種形式,以人物傳記的方式敘述歷史事實。即以人物的活動為中心記錄歷史,就是為人物建立傳記,這就是名著《史記》。比如《三國誌》和《史記》都是傳記式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
4、斷代史體例——以朝代為界限的史書。這種文體起源於東漢的歷史學家班固。他的著作《漢書》描述了西漢從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帝皇四年(23年)230年的歷史。二十五史中,除了《史記》是通史,其他二十四史都屬於這種文體。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括幾個朝代,仍屬於斷代史的範疇。受朝代限制的編年體和編年體史書,也屬於斷代史。現代人寫的秦漢史、隋唐史也屬於斷代史的範疇。
5.《末日編年史》是壹種以事件為中心的寫作歷史的體裁。與編年體、傳記體並稱為古代三大史體。《末世年譜》是壹篇專文,集中了時間和閑暇上的零散材料,兼具編年體和傳記體的優點。筆記中有詳細說明,易於閱讀。它創立於南宋袁術的《通鑒史》。
早期歷史書
都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存在,晉代太康年間冀中出土的竹書編年史也是編年史。東漢末年,荀悅撰《漢紀》,開創了編年史。北宋司馬光撰《子同治鑒》,時間為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前959年)。編年體的好處是便於考察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避免敘述重復。《紫同治劍》的成功開創了編年史寫作的高潮。
陳寅恪曾說:“中國史學興盛於宋代。”。編年體開始流行,產生了大綱體和編年體。梁啟超認為:“蓋己傳記體以人為主,年譜體以年為主,年譜體以事為主。”老公之所以要求古跡,原來學古是有用的,要重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