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館藏部分國內外地質專家整理的地質資料簡介(舊中國時期)

館藏部分國內外地質專家整理的地質資料簡介(舊中國時期)

李華

(國家地質檔案館,北京100037)

國家地質檔案館不僅收藏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地質學家整理的大量地質資料,還收藏了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外地質專家學者整理的地質資料。從技術角度看,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外地質專家學者整理的地質資料,參考價值不大,但史料價值很大。目前,中國開采的許多礦井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發現或開采的。這些新中國成立前編纂的地質資料,記錄了當時的技術和認知水平,是編纂歷史和編纂地方誌的重要參考資料。作者查閱了新中國成立前的大量地質資料,並選取了部分資料編撰成本文。目的是為以後編纂史記提供線索或材料。

關鍵詞舊中國;地質專家;地質數據;簡介

資料的收集是地質勘探、采礦、工程建設、環境保護、制定產業政策、規劃設計、編纂史誌等的重要參考。這是壹個取之不盡的信息來源。

國家地質檔案館(以下簡稱“館”)最早可以追溯到1894。新中國成立前整理的地質資料約有7400種。外國人李希霍芬、俄國人奧勃魯切夫、索爾格爾、魯濱遜、魏勒、伊利森、別夫斯基、鮑加塔斯·耶夫、安特生、丁嵐、海勒、辛昌福、哈布羅貢丁、魯濱遜等編纂的地質資料;有張、丁文江、翁、、、葉、謝、李四光、黃、高振西、侯德峰、季榮森、樂森、李春雨、王竹泉、孫建初、譚希疇等老壹輩地質學家整理的地質資料。這些地質資料記錄了國內外地質學家特別是我國地質學家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我國許多地區的地層、構造和礦產進行調查的情況,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規模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和開發提供了參考資料。新中國成立前編纂的地質資料集,從技術角度看參考作用不大,但卻是編纂歷史、編纂誌書的重要依據。筆者現選取國內外地質專家整理的部分地質資料介紹如下,以期為今後編纂史籍提供線索或素材。

1館藏(舊中國時期)部分國外地質專家整理的資料

辛亥革命前,中國沒有自己的地質機構,壹些地質礦產調查主要由外國人進行。

李希霍芬(李希霍芬)。雖然本館不收藏的原著,但有我國著名地質學家謝對所編地質資料的翻譯。根據翻譯的資料,他調查了基礎地質和陶瓷土壤,並踏足江西、湖南、陜西、四川和華東地區。我國著名地質專家謝翻譯了編的地質資料,* * *包括7種:江西浮梁景德鎮粘土礦/333號,湖南地質誌/1136,陜西地質簡報/1137,江西鄱陽湖周邊地質/65438+。中國東南部地層系列表數據/1149和四川省地質大綱數據/1162。

布魯斯先生(契約)的丈夫(Obrutcheff)。以布魯斯為首的調查組走訪了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和陜西。該集收錄了Obrutcheff於1894 *年整理的秦嶺第21章/編號1126和秦嶺第22章/編號1127的材料。

F.R.Tegengren. 1915來華,1916擔任地質調查顧問,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丁格蘭在華期間,足跡遍布河北、江蘇、山西、山東、江西、安徽等地。本文主要調查研究鐵礦、煤礦和其他礦產。丁格蘭編的1915至1923的地質資料為***16種。

約翰·貢納爾·安特生。1912受聘來華,任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司顧問。在華期間,安特生足跡遍布北京、河北、山東、安徽、長江等地區。本文主要對煤礦和鐵礦進行調查研究。安特生整理的地質資料有***14種,從1914到1920。

2國內部分地質專家整理的資料匯編(舊中國時期)

辛亥革命後,中國先後成立了地質調查所、中央地質研究所和資源委員會礦產勘查部。在這“三所”中,我國老壹輩地質學家先後開展了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地球物理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震地質、基礎地質等方面的調查研究。

2.1基礎地質和區域地質調查

2.1.1層

河北省薊縣東陵、興隆縣地質調查報告/編號1090是高振西於1931年建立的《薊縣剖面圖》手稿。《甘肅省地質大綱》(編號:1140)記載袁福禮在甘肅首次發現下石炭統臭牛溝系。

2.1.2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1924年,譚希疇完成了我國第壹幅1: 100萬地質圖,編號5137;1926年王竹泉完成太原玉林第二幅/第5138號;李傑於1929/5139號完成南京開封第三幅。新中國成立前夕,黃主編的《1: 1萬區域地質圖》/12044的資料,這套圖* * *由14幅組成;1945至1948,在黃指導下編制中國地質圖(1:300萬)/第12857號。這些區域地質調查報告能夠清晰地反映我國新中國成立前的區域地質調查概況。

2.2礦產地質調查和礦山發現資料

2.2.1礦產地質調查資料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張、丁文江、翁、、、葉、謝、李四光、馮景蘭、黃、高振西、侯德峰、季榮森、樂森、李春雨、王竹泉、孫建初、張文友、譚希疇等,以及壹些國外地質機構或學術團體聘請的瑞典人。對中國目前正在開采的壹些礦山進行了地質調查,如山西煤礦。早期地質工作由王竹泉進行,1917出版了《山西平遙鹿澤煤礦地質/978號》壹書。目前,我國開采的相當壹部分礦山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發現或開展地質工作的。

2.2.2礦井發現數據

(1)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發現資料。《康滇邊區地質礦產/3822號》是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礦區首次發現的資料。1940年8月至165438+10月,昌隆慶、劉誌祥赴康滇邊區進行地質調查,經鹽源、延邊、攀枝花進入雲南華坪、永勝。劉誌祥所著《康滇邊區地質礦產概論》中記載:“就礦產而言,最有價值的是鹽邊攀枝花的磁鐵礦。儲量可達10多萬噸,巨寧是全國第壹個也是少有的礦山。”在第壹章《沿途地質》中記載:“攀枝花地區有幾處磁鐵礦。作者認為,這個鐵礦的發現是這次調查的最大收獲。”

(2)江蘇賈汪煤田的發現資料。江蘇銅山縣賈汪煤田地質資料/2750號是謝發現賈汪煤田的第壹份資料。

(3)新疆油田討論資料。南疆油田調查/742號,新疆烏蘇縣杜子山油氣礦床描述/743號,新疆庫車銅廠油田/3996號,新疆溫宿縣塔卡拉克油田/3997號,烏蘇獨山子油田[獨山子地區]/4565號,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在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中,認為陸相侏羅系地層是新疆重要的烴源層之壹,灰綠色鈣質頁巖和薄層灰巖也可作為烴源層。

(4)雲南磷礦發現資料。雲南磷塊巖的發現過程及概述/654號由程於1939編寫。在1939+10月期間,程系統采集了昆陽村發育的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有人認為是鋁土礦的巖石樣品。經過化學分析,發現這種巖石含有30%的P2O5。

(5)大同煤田。中國高級地質學家王竹泉應該是第壹個調查大同煤礦的人。1918首次指出煤田為石炭-二疊紀和侏羅紀煤田,並對大同煤田的煤質和煤量進行了論述(見山西煤礦誌)。

(6)東川銅礦。東川銅礦區早期調查資料主要由我國著名地質專家白家駒、丁文江、謝整理。白家駒編著的《雲南東川銅礦研究》第644期,丁文江編著的《雲南東川銅礦研究》第645期,謝編著的《雲南東川銅礦簡報》第652期。

(7)大江坪黃鐵礦。5月,1931,兩廣地質調查所許、蔣榮到該區進行鐵礦調查。他們把鐵礦分為生物氣鐵礦和鐵帽子,他們寫了《廣東西江地質概論》/2655號。

2.3地球物理和地質勘探資料

在甘肅玉門油礦、貴州水城縣觀音山鐵礦、四川綦江縣麻柳灘鐵礦、貴州巧家縣湯丹銅礦、雲南安寧縣沙場鐵礦、雲南巧家縣洛雪銅礦、雲南,其中,《四川綦江麻柳灘鐵礦利用磁尺探測報告》第692號資料是中國地球物理地質學家李善邦、秦香玲在1939年整理的第壹份地球物理資料。

2.4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資料

最早的水文地質調查應推張。1926年對中國溫泉進行了考察,整理出資料《中國溫泉分布》/第7749號;工程地質勘察:1938,熊永先對四川省大仙縣龍溪河水電站壩址進行了勘察,並編制了《四川省大仙縣龍溪河水電站壩址地層勘察報告》/2006號

2.5天然地震地質調查資料

《民國六月至三月地震考察劄記/第7967號》、《甘肅地震考察意見/第7748號》、《甘肅地震考察報告/第7755號》、《甘肅地震考察劄記/第7756號》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翁在考察20世紀20年代初甘肅大地震時整理的地震考察資料。

以上資料只是國家地質檔案館收集的地質資料的壹小部分。記載了國內外地質學家特別是中國地質學家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獨自研究地層體系和構造地質,開展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地質勘查,為中國大規模的地質礦產調查、勘探和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應該為我國地質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感到驕傲,他們的光輝業績將激勵我們為我國的地質事業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