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醫主要有哪些分類?

中醫主要有哪些分類?

雖然中藥的分類方法很多,但傳統的分類方法可分為藥性分類和自然分類兩大體系。藥性分類是根據中藥藥性和功效的特點進行分類的壹種方法。因為有助於醫生掌握藥物的性質,所以歷代醫生都有使用。性能是藥物區別於其他物質的最大特征,所以大多數本草書籍都是以此分類的。這也是為什麽大多數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本草書籍仍然保留三類分類法的原因。起源於《神農本草經》的藥性分類,是以“服藥……為君,調養生活以滿足日需,無毒,久服不傷人”為原則,“中藥……為臣,調養人,無毒,有毒”,“服藥……為輔,調養治療以適應當地需要,有毒,不能用。雖然分類簡單,但對臨床有壹定的指導意義。在《本草經》中,三大類的分類開創了藥物分類的先河,因此對後世影響深遠。雖然梁朝的陶弘景確立了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但直到唐宋金元修訂《本草》,仍保留了三類的屬性,作為分類的依據。即使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完全打破了三類的分類方法,但仍將《本經》、《別錄》中的三類藥物註釋在藥物名稱下。但是,隨著藥品數量的不斷增加和對藥品認識的不斷深入,這種分類方法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單靠三品分類法已經不能滿足客觀需要。後世的醫學家,結合臨床實踐,不斷總結出壹種更為實用的分類方法。如唐代陳藏齊首創“十劑”分類,按藥物功效分為“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類。其分類理論如下:“宣可以除窒息,……傳可以除滯,……補可以除軟弱,……泄可以除封閉,……輕可以除現實,……重可以除膽怯。.....可以去除澀味,...滑的可以去掉,...幹可以從濕中去除,...濕可除幹”。這對臨床用藥有很好的指導作用。金元時期的李東垣,將臨床常用的100多種中藥按照盛衰理論分為五大類。《藥性賦》是由署名,實際上是後人所托,根據藥物的四性(寒、熱、溫、滑)進行分類的。特別是明清以來,醫學家們總結了許多臨床實用的功效分類方法。如明代王倫所著《本草綱目》中,將藥物按功效分為治療“氣、寒、血、熱、痰、濕、風、燥、瘡、毒、婦、兒”的12類。每壹門又分為幾個小類,比如治療閥門分為四類:“益氣清氣溫藥、行氣降逆藥、溫中益氣、行氣清熱藥、破氣散結藥”。這種分類更加具體和細化,無疑是壹個很大的進步。李時珍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在《本草綱目》中總結出了“臟腑虛損標本方式”,將藥物的功效與病變臟腑、寒熱、虛實進行了綜合分類。清代黃公繡的《本草求真》對藥物功效分類的貢獻最大。他首先將藥物分為“補、澀、散、瀉、血、雜、食”七類;在每個類別下,又分為幾個子類。比如補藥分為“溫中、補平、補火、滋水、溫腎”;血液制劑可分為“溫血、涼血、下血”。李、黃的分類不僅對臨床醫師辨證論治、遣方用藥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而且對現代中醫的功效分類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清代以來,藥物除了上述分類外,還根據經絡、臟腑甚至脈象進行分類。按經絡分類,有姚瀾的《本草》;按臟腑分類,有淩桓的《本草害益》和蔣的《刷花醫鏡》。他們先用臟腑,然後各隊按藥性分為補、瀉、涼、溫,再分猛將、二將;根據脈象的分類,有龍白的《脈象醫學》朱利安?6?1藥性測試等。這些分類方法雖然以臟腑經絡為綱,但仍然是以藥性為基礎的,所以仍然屬於藥性分類的範疇。這些方法各有特點。由於與臨床實踐結合緊密,多為臨床醫生所采用。自然屬性分類法是根據藥物的自然屬性對藥物進行分類的方法。“李周?6?1天官中的“五藥”,雖然漢代鄭玄註為“五藥:草、木、蟲、石、谷。“但是沒有具體的藥物所有權。所以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還是應該算是陶弘景的首創。他在《本草筆記》中把《本經》、《別錄》中的730種藥物分為玉、草木、蟲獸、瓜果、蔬菜、米食、名義食物七大類。這種方法雖然比較簡單,卻成為後人修訂本草分類的依據。唐代新修本草、宋代開寶本草、甲酉本草、證候本草等綜合本草,都是在《本草經註》中用分類的方法加以擴充和補充的。直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才全面大改。他提出了壹套完整的分類理論。他采用“析民族、析地域、振綱、分階”的方法,以“各列為部,水火為先,土次之,水火為萬物之首,土為萬物之母”。其次是草、糧、菜、果、木,從小到大。其次是服務設備,從植被。其次是蟲、鱗、媒、鳥獸,最後是人,從卑微到昂貴。”作為他分類理論的基礎。將收集的1892種藥物按“家系分析振綱”分為16份,再按藥物的形態、習性、生態環境、經濟使用等分為60類。比如草部分為山草、香草、角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木材分為香木、喬木、灌木、雜木、苞木、雜木等。建立了當時最先進、相對完整的分類體系。《本草綱目》自然分類體系建立後,成為中醫自然屬性分類的典範。後來問世的重要本草著作,如《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本草從新》等。,基本遵循其自然屬性分類方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引入和中醫新學科的建立,壹些現代科學分類方法也被引入到中醫分類中。如功效分類、藥用部位、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中藥化學成分等等。近年來編輯的教科書和書籍,大多根據其學科性質采用不同的現代科學分類方法。比如現代臨床中醫采用中醫的功效分類;中藥的鑒別采用藥用部位的分類;《新華本草》、《中華本草》等綜合本草采用植物學分類和動物學分類。中藥化學采用化學成分分類。這些分類方法應用提高了它們的科學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