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春秋》出自四書五經《易春秋》,屬於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圖書館,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名句”系列之壹。五經五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文獻,也是我國古代儒家的主要典籍。儒家對人的復雜性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其中蘊含的文化資源有著無限的挖掘和探索的可能。
從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中選取壹些有代表性的句子,分主題呈現,用白話註釋,配以精美的書法作品,配以傳統經典著作全文和生僻字註音,以傳統藝術的形式承載本民族優秀的文化思想。
《春秋》對後世的影響;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春秋》的開創性都是無可爭議的。其編年體例為“日月為次,年代為次”的史學三大體例之壹,為後世樹立了榜樣,效仿者甚多,尤以《子同治簡》為最。它的私人性質打破了官方對史學的壟斷,成為百家爭鳴的先驅。在《二十六史》中,多達三分之壹的人是私下學習的,這也可以說是其引導所致。
它的春秋筆法,無論多少後人刺破了依戀,但它本身的歷史精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勇敢、率真、無私。中國歷史的綿延與孔子賦予的堅韌息息相關。聖人弱,春秋不老。愛讀《春秋》的人很多。
恐怕是民間最熟悉的三國關羽的賢者關羽了。妳沒有聞到壹副對聯上寫著:“孔子,管子,永遠的兩位大師。修春秋,讀春秋,歷千古。”為什麽不學關帝,半夜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