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在享受世界的樂趣之前,先擺脫世界的煩惱。
來源: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
時代意義:世間萬物如桑田,如大地沈浮。對於壹個國家的富強和貧窮,壹個民族的富強和落後,世界有不同的態度。憂“窮”與“落後”,樂“富”壹般是人之常情,而宋代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則是高瞻遠矚,此說在於“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
擴展數據
《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於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 65438+10月17)應好友巴陵縣令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而寫的壹篇散文。
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況後,作者的文風頓時激蕩起來,透露出超越這兩種情況的更高理想,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被事感動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在古代,仁者意誌堅定,不因外界條件的變化而動搖。
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遠涉江湖”,憂國憂民之心不會變,“進也憂,退也憂。”這似乎違反直覺,有些不可思議。對此,作者擬了壹個問答,假借古人聖人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歌曲結尾很優雅,點出了整篇文章的主旨。
“唉!“維斯,我們和誰壹起回家?“又悲又大方,讓人覺得惋惜。文末註明寫作時間,並與文章開頭協調。
百度百科-嶽陽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