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有三十三篇。
內部第7章
外部第15章
雜項第11章
《莊子》壹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最初的五十二條是戰國中後期逐漸流傳、雜糅、受益,西漢初初具規模。不過當時流傳的版本已經失傳了。目前郭襄整理的文章有33篇,標題和篇章也與漢代不同。內篇大體上可以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的核心,而外篇和雜篇發展了壹百多年,黃老和莊子後學形成了壹個復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屬於老子”。但就《莊子》書中的寓言、理論、天下篇對老子思想的關註而言,老莊的思想框架不同,其關懷也不同。所謂“道”的思想體系和《莊子》壹書,其實是經過長時間的交融激蕩,由漢代學者整理相關資料而成的。
二、莊子簡介: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本名周,生卒年中考,與孟子同時代。戰國時,宋國孟翳(民權)人,曾做過漆園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老子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後世稱他和老子為“老子”。又被稱為蒙古官、蒙古壯、蒙古老人。相傳他隱居於南華山後,所以唐玄宗天寶初,便將莊周封為南華真人,並將自己的著作《莊子》稱為《南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