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上海老閔行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上海老閔行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上海的老閔行歷史非常悠久,也是當地最有名最繁華的地方。現在周圍有很多歷史建築,但與其輝煌的歷史相比,就顯得有些蒼白了。喜歡在這裏玩的大多是年輕人,大家都追求現代化的元素。

閔行,元代稱閔行、閔行,又稱閔桁架,後簡化為閔行。黃浦江沿岸的其他地名,如杜興、陳星、曹星和祝星,很可能來自“杭河桁架”,也就是說,申江春天的江面並不寬闊,兩岸的人們都是通過浮橋往來。

如今,這裏有馮普大橋、閔浦二橋和閔行渡口,在孔子的時代,閔行渡口被稱為天津。孔子曾經讓魯茲感興趣。後來天津這個詞的含義擴大了很多。比如可以說,閔行渡口曾經非常熱鬧,是奉賢人進城的必經之地。現在建了幾座跨江大橋,這個渡口就被忽略了。

早期的閔行渡口東臨北橫涇河口,河口水流復雜,存在隱患。後來在閔行鎮的西面新建了壹個渡口,叫閔行西毒,對岸的渡口也西遷,直接改名為西毒,現在是奉賢的西毒鎮。後來,杜東被放棄,閔行西毒改名為閔行碼頭。

北橫涇與黃浦江匯合。

閔行輪渡過去是混合輪渡,所以叫輪渡。大橋建成後,所有機動車直接過橋,只有行人和非機動車要坐渡船過河。據我觀察,在黃浦江兩岸的十多條輪渡線路中,西閔線的客流量可能是最大的。

幾年前輪渡碼頭大樓還在,現在拆了。

改造前的閔行輪渡現在不是這樣的。

閔浦二橋

過河的乘客主要是電動車。

200多年前,黃浦江北岸的橫瀝港(現稱北橫涇)東岸有壹座春天的慎到四合院,應該是滬西南最大的春天慎到四合院。大概沒有人能說出它和前壹個春天申江之間的因果關系。

清雍正十二年(1734),上海知縣褚居修繕(應該是重修),乾隆、嘉慶年間又修繕了壹次,後院建了壹個閣樓,叫東閣,也叫春申閣。東館面對東首黃浦江轉彎處的水閘口。每年八月十八,潮水洶湧,東閣是觀潮勝地。

閔行才女李《十景》之壹是《東亭觀潮》;

欲借江波世俗塵,登船亦拜春申。怒濤推山倒,但也有人乘風破浪。

《乘風破浪》出自李白《難行》的最後壹句:“總有壹天我要乘長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_,嘉慶年間人,來此觀潮拜春,大概是春申道院剛翻修完,估計東閣也是在此翻修時所建。

當時觀音閣毗鄰春申道院,建於乾隆年間。至1937年,觀音閣主持慧明大師將觀音閣拆除重建,更名為龍隱寺。然而,建造的寺廟就像壹個茅草棚,占地面積只有壹畝多。可見嘉慶年間,觀音閣的規模遠小於春申道院。

從新民路橫瀝港橋向南看,左邊是橫涇東岸,約200年前觀音閣就在這裏。

1995年,老閔行街規劃改造,龍隱廟遷至閩東路1號。現在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和非凡的勢頭。廟門左側的河東路,距離黃浦江只有幾步之遙。寺廟有幾個院落,後院是六層宿舍。幾年前剛建成,估計能容納數百名居士尼姑在此靜修。

龍隱廟前的黃浦江

龍隱廟的位置很可能是李曾經到過的春申道院舊址。李彩女曾經觀潮的春申閣,早已不見蹤影。幾年前建成的閔行濱江公園,據說有個春申亭,比李登上的東亭更靠近東門港。

濱江公園的入口在虹梅南路紫晶路的交叉口。入園後向東走五六百米。壹座現代風格的建築,可能是新建的春申閣,但公園標牌上標註的是壹個景觀平臺,名字很簡單。可能春申閣還在規劃中,不是這棟樓。

河邊的人行道上種了很多紫藤樹。老閔行鎮西,北沙港東岸,有古藤園,至今還保存著壹株480年的紫藤,至今仍長勢良好。

閔行區種植紫藤與這種紫藤樹的祖先有關,是上海最古老的紫藤樹。上海市古樹名木名錄編號為1368。

紫藤,將近500歲

河畔花園的紫藤

紅樓前確實有觀景臺。向東望去,遠處可能有壹個曾經波濤洶湧的水閘口。

1911年,出生於閔行的李英石率領上海商團占領縣城和制造局,上海光復,基本奠定了南北和談的基礎。可以說是為清帝退位,為中華民國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與陳爭奪上海巡撫之位未果,轉而向工商業發展。最大的成就是滬閔南浙公路的建成,促進了上海西南地區的發展,但也拆除了很多老建築,包括千年古剎明心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