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端午節掛艾草起源的傳說

端午節掛艾草起源的傳說

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民間節日。自古以來就有劃龍舟、吃粽子等節日。以下是我推薦的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_端午節起源習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目錄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的名稱介紹

端午節掛艾草的傳說

相傳黃巢造反的時候,基本都是去大屠殺。

壹天,當他帶領他的部隊穿過壹條鄉間小路時,他看到壹個女人和兩個孩子。那位婦女背著大孩子,小孩子跟在後面。黃巢很驚訝。壹問才知道,她的背影是丈夫的前妻生的,在路上是自己的。

黃巢深受感動,就告訴了那個女人,決定不殺全家。讓她在端午節的早上在她家的屋檐下掛艾草和桃枝。於是女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所有人。

於是黃巢把這個命令告訴了所有的士兵。沒想到第二天進城時,士兵們發現城裏家家戶戶都掛著桃枝和艾草。這個城市的每個人都逃過了壹劫。

黃巢領兵經過,發現每個人家門前都掛著桃枝和蒿草。我明白了。壹定是那個善良的女人。黃巢信守承諾,軍隊在這座城市沒有殺任何人。

後來,端午節淩晨掛艾草桃枝的故事作為維護和平的習俗延續下來。

端午節來自屈原投江的故事。當時屈原在參政時主張:賦才、修法、革除弊端;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堅持縱向結盟。這種想法遭到貴族的反對和誣陷,導致屈原被流放。

公元前277年,白起攻打楚國都城,屈原感受到了國家的衰敗,但他自己卻無法力挽狂瀾。於是,在農歷五月初五,他投水汨羅江自盡而死。

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者屈原,人們每年都要到江邊祭奠屈原,表達哀思!後來,農歷五月初五逐漸演變為端午節。每個節日,人們包餃子,賽龍舟。

& gt& gt& gt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據周人所寫的《嶽陽風土誌》記載:“習慣用樹葉把小米包起來,煮熟,煮透。從五月五日到夏季的至日,有壹個餃子和壹個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到了宋代,已經有了“蜜餞餃子”,也就是水果進餃子。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這時也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又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的人們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其實“龍舟賽”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龍形獨木舟和玩賽跑遊戲是儀式中娛樂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娛樂的節目。

後來,各地的人們除了紀念屈原,還賦予了賽龍舟不同的含義。

江浙壹帶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本土出生的現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意義重大。夜龍船上,燈火裝飾,穿梭往來,場面動人有趣。貴州苗族在農歷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舉行“龍舟節”,慶祝插秧成功,並祝願豐收。雲南傣族同胞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燕弘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區對劃龍舟有不同的傳說。直到今天,在南方很多臨江、湖海的地區,每年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龍舟賽。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臺灣省開始舉辦龍舟賽。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五月五日舉行龍舟比賽。在香港,也舉行賽跑。

此外,龍舟賽艇首次傳入日本、越南和英國等周邊國家。從65438年到0980年,龍舟賽被列入我國的全民體育競賽項目,每年都舉辦“屈原杯”龍舟賽。1991 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首屆國際龍舟節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嶽陽舉行。賽前舉行“龍頭節”,既保留了傳統儀式,又註入了新的現代因素。“龍頭”被擡進曲子廟,運動員將龍頭“塗紅”(系紅絲帶)後,祭司宣讀祭祀儀式,並“點亮”龍頭(即點亮)。然後,所有參加龍舟節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龍頭擡到古洛河邊,趕去賽龍舟。60多萬人參加了競賽、博覽會和晚會活動,這是前所未有的。從那以後,湖南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龍舟比賽將會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裴香包:

孩子們在端午節戴香囊,據說有避邪驅除瘟疫的意思。其實是用來裝飾內頭的。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可愛。

菖蒲: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以艾草入藥,艾草有補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作用。艾葉加工成“艾絨”是艾灸治療的重要藥材。

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

可見古人插艾葉、菖蒲是有壹定防病效果的。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是我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共有的習俗。

吊鐘雕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歷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了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被明朝皇帝問到時,大鬼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最厲害的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除邪靈。明朝皇帝壹覺醒來,瘧疾就好了。於是我讓畫師吳道子根據我在夢裏看到的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並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的時候貼出來驅邪。

掛荷包系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人以五彩帛縛臂,名為長命帛,壹名續命帛,壹名令兵戰,壹名令五色帛,壹名令諸索戰兵鬼,使人不至得病。”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的顏色。所以在節日的淩晨,大人起床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小孩說話。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壹場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到河裏。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就是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讓孩子平安健康。

孟的《東京夢中國》第八卷記載:端午器物,百繩,艾蒿花,銀樣鼓,畫得精美的扇子,香噴噴的糖果,小湯圓,白球。紫蘇、菖蒲、木瓜都切碎,混合香和藥,包在梅紅盒子裏。5月1日起,端午節前壹天,賣桃、柳、向日葵、蒲葉、佛、道、艾草。第二天,家家戶戶在門口擺開,用五色水球和茶酒供養。他還把艾仁釘在門上,秀才們遞給他壹桌酒席。

陳石靖《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端午以紅白兩色,以彩線穿之,作花形,或系或釘於門上,使之紅白,亦稱錢俶”而另壹種“貽貝粉鈴”:“第五日,貽貝粉放於帛中,以棉飾之,若數珠。讓孩子拿去吸汗。”這些隨身包的內容幾經變化,從吸汗蚌粉、驅邪符、銅錢、驅蟲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趨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同樣,喝雄黃酒: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遊蕩百病:這種習俗盛行於貴州的端午節習俗中。

& gt& gt& gt

端午節的名稱介紹

端午節

“段”字有“初”的意思,所以“段五”就是“第五天”。根據歷法,五月是“正午”月份,所以“端午節”逐漸演變成了“龍舟節”。《燕京歲時年譜》記載:“初五為五月初五,‘段’字音譯亦蓋戳。”

端午節

據荊楚歷年記載,此時是仲夏,五月是盛夏,其第壹個下午是在陽光下爬山的好日子,故稱“端陽節”。

中秋節

“午”屬於十二地支。在農歷中,五月是午月,五與五是諧音,所以端午節又叫“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又叫“五月節”。

端午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特別是廣東非常流行,在那裏被稱為龍船。它最初是古代越人祭祀水神或龍神的壹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龍舟比賽歷史悠久,流傳了2000多年。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水上運動娛樂項目,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船比賽。傳到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性的比賽。

黨務勛

在上海的壹些農村,靠近杭州灣北岸的地區,如奉賢、南匯等地,習慣上稱“端午”為“汛期五時”。

正午節日

此名來源於陰陽招之數。田汝澄《西湖遊記》卷二十明代晁《樂》:“端午為中節,因太陽中午去中天而達午時,午時遊跑,故稱中節。”日本將5月5日定為“男孩節”,可能也是基於日中節,因為日本認為只有男性繼承了普世精神。

玉蘭節

端午節正值盛夏,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用蘭草湯洗澡去汙。漢代《大戴禮》說,“午後洗藍湯”。

解宗傑

古人在端午節吃粽子時,有壹種比每人葉子長短的遊戲,老年人獲勝,所以也叫“解宗節”。

女性節日

《萬系雜註》在邦:“五月女兒節為端午,戴艾葉,五毒符咒。萬習俗從五月初壹至初五,用小姑娘裝飾,盡最大努力。結了婚的女人也回老家,因為叫女兒節。”

結束禮儀

在湘南,沿著古老的習俗,在夏季到來的五月初五,艾葉掛在門上,沐浴驅蚊。人們認為,經過洗禮,瘧疾可以被趕走,這個蚊蟲滋生的夏季可以安全度過。

菖蒲節

端午節不僅是壹個古老的圖騰節日,也是壹個“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忌日,此時五毒已盡。因此,端午節的習俗是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和艾葉,所以端午節也被稱為“菖蒲節”。

& gt& gt& gt

端午節掛艾草傳說相關的文章;

★端午節掛艾草、菖蒲的寓意

★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

★端午節起源介紹

★端午節插菖蒲、艾草習俗的傳說

★端午節的五個相關傳說

★端午節的習俗和傳說

★端午節有哪些有趣的歷史典故?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和經典故事

★端午節為什麽要掛艾草?

★端午節有哪些經典的傳說和故事?

var _ HMT = _ HMT | |[];(function(){ var hm = document . createelement(" script ");hm.src = "/hm.js?a 16 CAAC 520 b 9 e 58 c 9 a 9652 b 27953 e5ae ";var s = document . getelementsbytagname(" script ")[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