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造字
宋代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文化和經濟的鼎盛時期,中原燦爛的文明也對周邊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契丹、西夏、女真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改造成獨立的體系。與極其復雜的西夏不同,契丹註重簡化漢字,甚至有些字看起來比我們現在用的簡化字還要簡單。契丹建國後不久,即太祖神樞五年(公元920年),耶律寶基命令大臣耶律楚魯、耶律魯布古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制自己的文字(醜五年春正月,未造契丹字)。
尺寸差異
契丹文字可分為大契丹文字和小契丹文字兩種。在盧野·阿保機第壹次下令頒布契丹文字五年後,他的弟弟盧野·叠拉又創造了契丹文字。這兩種文字在整個契丹歷史上並行使用,其中契丹小字多在契丹聖旨等正式場合與漢字並用。
兩種語言最大的區別在於,雖然同樣使用漢字的基本筆畫,但正是表音葉魯蝶在發明的過程中參考了回鶻語系統,通過書寫漢字來表達契丹語的發音。據目前學者統計,契丹大字約有3000字,小字約有450個音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