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鎮全峰村的石洞口,被譽為儺文化的寶庫,是中國儺文化的“三寶”(儺廟、儺面、儺舞),曾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儺藝術之鄉”。在當地,有壹座儺廟。平日裏,很多附近的村民或者外地的遊客都會前來祭拜。據史料記載,該寺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寺內保存有許多儺面具,也是當地歷史悠久、保存最豐富的大型儺面具寺。在這座寺廟裏,妳總能看到壹位每天忙碌的老人。
曾會河,76歲,萍鄉市上栗縣人。為了繼承老父親的遺願,他的前寺主去世後不久,就主動申請將寺廟保留十年。每天早上5點,曾惠和總是早早起床,“打水、洗臉、燒香、點燈、加香、抹油、除迷……”十年來,不管刮風下雨,他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地打理著這座寺廟,生怕寺廟裏的文物受損。
“我父親是壹名老紅軍。土改解放後,當時封建迷信遭到大規模打擊,大量儺面具被燒毀。”曾惠和向記者講述了他的儺面具的來歷。父親為了保存儺面具,偷偷留下了壹個“老人”的面具,作為當時老紅軍的稱號被取消,後來又被恢復。
儺面具由父親在曾惠和家中保管了36年,直到1994年隨父親去世。他還壹直戴著儺面具,死前還特意去拜神。“我知道他信仰儺神。為了保護儺面具,他也付出了很多。他壹直希望能親自‘侍奉’儺神,我來守廟,也算是完成父親的遺願。”
2006年,儺廟被盜,廟裏的30多個儺面具丟失,對萍鄉儺文化和儺廟都是壹大損失。曾惠和深深感到,如果父親活著,他會很難過。當時原寺護法過世,於是主動申請留寺十年。“儺面具和儺文化都是老壹輩留下的文化遺產,不能在我們手裏消失。”
“他有自己的家。為了守廟,他每天都住在廟裏。有些人會在晚上來拜神。每當有人來拜,叫門,他就會起身開門。就是那次,他住院半個月,讓老婆過來守了半個月。很難找到這樣的人……”賣香燭的陳大爺和曾惠和是老鄰居。他提到曾惠和贊不絕口。
“這些年來,每逢新年或重大節日,我們全家都會來廟裏拜神。每次,總能看到曾大爺在這裏忙碌。現在我們長大了,曾叔叔也老了很多,頭發都白了。”在外打工回家過年的小林,對看著他長大的守寺人同樣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