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麽要保護文化遺產?請告訴我。
如果妳家有壹張舊全家福,妳爺爺是當時最小的孩子。這張照片已經到了妳的手裏。妳會留著它傳給妳的後代嗎?我相信至少有壹半的人會這麽做。但是,這張照片不是妳兒孫的記憶,也不會維護妳兒孫的家庭凝聚力。如果丟了,也不會有什麽不可挽回的後果。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妳和妳的後代“看見”。看到之後,妳的心裏會湧現出壹種懷舊的滿足感,妳會感嘆時間的力量不等人。這張照片是妳家的文化遺產。妳想離開它,不是因為它有多少道理讓妳講,而是因為妳的眼睛、耳朵和身體能從與它的接觸中獲得壹種其他東西無法獲得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是愛,可以是恨,可以是喜,可以是悲。雖然妳可以通過很多事物獲得這種感覺,但是當妳看到、聽到、接觸到那些經歷過歷史沈澱的事物時,妳會發現,愛、恨、喜、悲都是人類永恒的情感。羅斯·麥考利曾說,廢墟帶給她壹種愉悅感,因為愛與悲傷、希望與怨恨都可以通過廢墟所展現的廢墟之美傳遞到她的內心。文化遺產存在的意義是激發人的感情。此外,民族團結、精神文明、愛國主義也差得遠。妳見過多少人看了頤和園後變得更愛國了?爬長城後有多少人變得更文明了?有多少人是看了京劇才意識到民族團結的?能做到這壹點的是政治宣傳,而不是文化傳承。當然,文化遺產必然會為政治服務,但這只是它的衍生產品。它最本質的意義就是帶給人感覺,觸動生理感官的情緒!妳可以去看看遺產。當妳看到圓明園的廢墟,妳會感受到,無論是憤怒還是憂郁;當妳看到廣島原子彈爆炸的遺跡時,妳也會感受到,妳會為被日軍侵略的人民感到不公平,還是為死去的日本人感到悲傷。可以聽聽傳承。美國喜劇《人人都愛雷蒙德》中有壹集,雷蒙德給他父親買了壹臺音響,讓他聽到更高質量的音樂。結果他爸大發雷霆,他不要清晰舒適的新音響了。當老唱片發出嘶嘶聲時,他滿意地說:這就是音樂!也可以“觸摸”遺產。走在故宮裏,摸著斑駁的青石板,拍著粉刷過的內墻,妳也會感受到——當年妳可能用手摸過。這就是感覺的力量。這是所有其他生物都不具備的能力。他們看到食物會有食欲,看到異性會有性欲,看到陽光和綠地可能會感到快樂。但只有人有能力獲得更復雜更高級的感情。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所擁有的日益豐富的情感類型是我們逐漸遠離其他動物的壹個重要標誌。文化底蘊讓人覺得生命是有限的,情感是無限的。齊默爾曾說,站在廢墟和廢墟上,人們可以認識到,無論人類的文化和精神多麽強大,時間和自然的力量終究是不可抗拒的。與永恒的時空相比,人類只是滄海壹粟,極其渺小。所以,看著那些廢墟和廢墟,很多人會失落,空虛,失望。有些人會獨自自省。有些人會問人生的問題。總之,人類只有意識到自己的渺小,意識到歷史的厚重,才能對無限的時空產生敬畏之心。只有獲得並維持這種高級的復雜感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能少壹些原始的暴力,多壹些內向的情緒控制。這種情緒的復雜性和控制力是人形成群體、社會和不斷進步的體現,也是進壹步進步的生理素質基礎。人類不能失去這種感受的能力,文化傳承是人類延續這種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人類要想延續下去,就必須保護好自己的文化遺產。正如我們保護環境和瀕危物種是基於對自然的敬畏,保護文化遺產也是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但環保涉及的自然是空間維度的自然,文化保護涉及的自然是時間維度的自然,可以擊退歷史的、更宏大的自然力。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種超越歷史的復雜情感,人類社會也不需要每個個體都有這樣的情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說,如果壹個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是利他主義者,那麽這個社會註定是不可持續的。十個人中,可能只有兩三個人有這樣的能力和悟性,對於人類社會的延續已經足夠了。因為社會是壹群個體,當壹個社會中的某些人具備了這種高級的感官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這種基因就會被傳承下去。人類總能走在進化的最前沿。所以,我們需要文化傳承,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它能給人帶來別的東西無法傳達的“感覺”。因為這種“感覺”,有些人可以獲得對時間和空間更深刻、更復雜的敬畏,從而保持壹種不同於原始情感的內向的“情感”。有了壹定數量的具有這種“情感”的群體,他們才能延續下去,繼續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