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實魯迅先生曾壹針見血地指出:“清人編《四庫全書》,古籍亡。”只是壹本書。為什麽會影響古籍?
是不是可以說《四庫全書》太完美了,涵蓋了所有的知識,使得其余的書都沒有意義了?當然不是。另壹位民國大師章太炎曾直言:“焚書之時,影不在秦後!”
秦始皇焚書坑儒,破壞了大量珍貴的先秦典籍。兩千多年前的文化余味消失了,這是中國文史的壹大損失。章太炎則認為清朝乾隆皇帝焚書的行為比秦始皇更惡劣。結合魯迅的話來說,與《四庫全書》的編纂有很大關系。那麽乾隆皇帝做了什麽來吸引這樣的輿論呢?
事實上,《四庫全書》是壹本豐富的書,只是“禁征”。它記錄了中國被整容的歷史,是壹個早已破敗不堪的文明古國。它的出現是為了實現清朝長期統治的政治目標。所以,這看似是文化的繁榮,實則是文明的浩劫。
同時,為了防止讀者被以前的古籍典籍所賦能,乾隆皇帝把古籍中能用的內容挑出來,編成《四庫全書》,然後轉手燒掉。據不完全統計,因《四庫全書》而消亡的古籍有3000多種,7萬多種。
顯然,編纂的書也經過了“清洗”和“消毒”,所以即使在規模和內容上超過了《永樂大典》,但在文學和歷史地位上卻遠不如前者。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四庫全書》的偉大成就。它確實創造了許多歷史記錄,也是研究清朝歷史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