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聊齋誌異》中的冬蟲夏草是怎麽記錄的?

《聊齋誌異》中的冬蟲夏草是怎麽記錄的?

在美麗多變的大自然中,有許多奇怪的現象。其中壹種奇特的生物叫做“冬蟲夏草”。據說冬天是蟲,夏天就變成草了。壹種生物真的可以變成另壹種嗎?它的玄機在哪裏?

首先,這種現象在自然界確實存在。《聊齋誌異》有壹首獻給冬蟲夏草的詩:“冬蟲夏草”有真名,變化造就了和諧的關系。壹件事可以同時種下,世間有無盡的肉體信任。"

國外也有類似的記述。240多年前,壹個叫博拉比亞的人在古巴哈瓦那郊區旅行,他親眼目睹了壹只死去的黃蜂,它的腹部長著壹米長的“細草”。拜訪當地土人,傳說有壹只馬蜂在密林中飛行,不小心碰到了樹葉,於是馬蜂和樹葉壹起落入土中,死去的馬蜂上就會長出植物葉子,稱為“蜂化草”或“植物蜂”。

冬蟲夏草真的如土人所說是經過改造的嗎?直到19世紀,人們才發現冬蟲夏草的真相。比如說。

在青藏高原的雪線裏,有壹只五彩斑斕、布滿斑點的蝴蝶。當冬天到來時,它的幼蟲在潮濕溫暖的土壤中冬眠過冬。然而,這並不是他們理想中的天堂,他們隨時會受到蟲草的攻擊。這種真菌的菌絲壹旦進入蠕蟲體內,就會以幼蟲的內臟為食,並繁殖出無數新的菌絲。壹些菌絲在體表外萌發,看起來像壹條布滿“白毛”的蟲子。

幼蟲死亡時,體腔內的“內臟”已經被菌絲耗盡,只剩下壹個被菌絲包裹的外殼。蟲草切斷了它的食物來源,所以它不得不入睡,進入休眠期。

明年春光轉發,暖日晴。幼蟲屍體的頭上會長出壹根圓棍,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草”。不過,與其說它是“草”,不如說它是菌絲結出的“果”。真菌學家稱之為“子囊”,裏面含有數萬億顆種子——“子囊孢子”。

這就是自然音樂中壹段不和諧的音樂——寄生——冬蟲夏草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