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河南濟源在古代叫什麽?

河南濟源在古代叫什麽?

滿意回答好評率:100%濟源簡介。

濟源是以濟水的發源地命名的。在古代,吉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也就是1萬年前,人類就已經在這裏繁衍生息了。這裏曾是夏朝的都城,戰國至漢代“支夷”以富庶聞名。隋於16年(公元596年)建縣,1988年撤縣設市,1997年實行省直管體制。是河南省18省轄市之壹。是中原歷史文化名城。

濟源市面積1931平方公裏,轄8鎮4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6萬,其中市區面積28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20.66平方公裏,市區人口1.8萬。近年來,濟源城市建設始終以“科學規劃、加快建設、強化管理、爭創壹流”為指導,堅持不懈地開展“五創”活動(創建衛生城市、優秀旅遊城市、園林城市、雙擁模範城、文明城市),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自1990以來連續七次榮獲河南省城市“三優杯”競賽,

濟源撤縣建市以來,以老城區為中心向外輻射,先後新建、改建城市道路20余條,架設城市橋梁7座、立交橋2座,城市主次道路總長110多公裏,形成了七縱八橫的中等城市框架。近年來,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在濟源建成,沁北電廠等壹批國家重點工程相繼開工,進壹步促進了濟源的經濟發展。全市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全省前列。

博物學

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壹的濟源,是壹座新興的工業旅遊城市。全市總面積1931平方公裏,總人口66萬。從1988撤縣設市,到1997年1月1,河南省委、省政府對濟源市實行直管體制。

位置情況。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北部,毗鄰山西省晉城市;黃河以南,與古都洛陽隔江相望;吳王以西,與山西省運城市接壤;華北平原以東,與焦作市相連,自古就有“豫西北門戶”之稱。從區位上來說,是連接山西、河南兩省,連接華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區的樞紐。在全國經濟布局中,具有東引西進、南來北往的有利條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良好的區位優勢。

氣候條件。地處北緯35.05,東經112.38,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是春季溫暖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幹冷少雪。濟源市山區面積大,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呈區域性或立體相分布。平原地區光熱水三要素的協調;太行山南麓有逆溫。西北深山區氣溫低不冷,光照隨地形變化。

交通狀況。焦枝鐵路和候月鐵路在中國交匯,形成壹個D型鐵路樞紐。207國道自北向南穿境而過。省道溫紹線縱貫東西,西直抵山西省侯馬市。郭牧線直通北部的陜西省陽城和南部的洛陽。隨著黃河小浪底水庫建成,濟源至三門峽通航。目前,濟源至洛陽、濟源至焦作、濟源至晉城高速公路已開工或即將開工,濟源至運城高速公路正在加緊前期工作。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明顯的區位優勢,使濟源成為晉東南、豫西北主要的商品集散地。

資源狀態。山區既有平原又有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合多種農作物和動植物的生長和生存。全市有動植物資源3200多種。動物中的獼猴、金錢豹、大鯢,植物中的紅豆衫,甚至香樹、銀杏都是國家或省級保護的珍稀動植物。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種類繁多,主要有煤、鐵、銅、鋁土礦、石英巖、白雲石等。目前已查明金屬、非金屬、能源、水汽等礦產41種,探明儲量19種,開發利用16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盤古田凱、補天女神、黃帝祭天、黃帝戰蚩尤等許多傳說都發生在這裏。吳王是古代九大名山之首。五龍口景區有3000多只活潑可愛的獼猴。小浪底水庫呈現北方千島湖景觀。

文化淵源。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歷史文化悠久。夏二世曾在此建都,史稱“元”。隋於16年(公元596年)建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全國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60余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14處,文物總數在全省所有直轄市中位居第二。濟源也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千百年來,愚公移山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是激勵濟源人民加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和寶貴精神財富。

行政區劃

濟源市有4個鄉、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50個居委會、484個村委會。

經濟學會

改革開放以來,濟源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及時調整發展思路,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八五之前,濟源的發展主要是以農業經濟為主。濟源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堅持發展“五小產業”。在此基礎上,從65438到0987,濟源將發展路徑定位為工業旅遊城市。1990濟源進壹步提出“以市級骨幹企業為支撐,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思路,將加快發展的主要增長點鎖定在工業經濟上。65438至0998,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工業帶動,堅持‘四輪’驅動(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旅遊業),調整優化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的發展思路,促進了全市經濟的健康發展。進入新世紀,濟源市制定了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的第十個五年發展計劃,制定了年均經濟增長12%以上的目標。根據全市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濟源發展在更高層次上重新定位,提出了“爭創壹個創新”的目標,即“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全省第壹,城市品位全省第壹”。2003年,新壹屆市委市政府提前十年提出了中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在這壹系列重要決策的指導下,濟源始終以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為主題,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產業、產品、城鄉、所有制、企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全市經濟快速發展。

國民經濟繼續發展,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2004年濟源市國內生產總值654.38+020.76億元,增長654.38+07.1%。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8.87億元,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835654.38億元,增長22.1%;第三產業增加值28.38億元,增長7.8%。

200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產品銷售收入、進出口總值等經濟指標增速居河南省18個省轄市之首,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良好開局。

濟源農業

濟源丘陵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0%,水域面積98平方公裏,耕地面積50萬畝。總人口66萬,其中農業人口46萬。

近年來,濟源市農業發展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突出特色農業、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科技農業四大特色,重點培育優質糧食基地、優質畜產品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萬畝鮮切花基地、優質水果基地、優質煙葉基地六大基地,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2004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69%,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全市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到128700畝,占小麥種植面積的44.2%。畜牧業比重提高,畜禽產品和乳制品優質品率進壹步提高,奶業持續快速發展。區域布局初具規模,特色農業基地快速發展,農業產業管理水平進壹步提高,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加大。

畜牧業和水產業發展迅速。2004年肉類總產量達到33406噸,比上年增長10.11%,其中豬牛羊肉總產量29606噸,增長9.8%。禽蛋產量28799噸,增長8%;牛奶總產量4010噸,增長40.85%。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2004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77.5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6%;農用拖拉機13842輛,比上年增長7.2%,農用運輸車33660輛,比上年增長8.3%;農村用電量19976萬千瓦時,增長8.8%;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0773公頃,比上年減少3.4%。

城市建設

本著“建設山川秀美新濟源,打造全省壹流城市品位”的指導思想和“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原則,我市對城市進行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和高水平管理,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城市規模。“九五”以來,我市直接投資7654.38億元,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城市道路已全面配備給排水、路燈、綠化、慢車道、人行道,部分供氣、供熱、弱電管線已埋設。架設城市橋梁18座,立交橋4座,城市主次幹道總長160多公裏,形成“壹環十縱十二橫”的中等城市框架,城市框架面積50平方公裏,城市人口20人。

設施建設。濟源籃球城等壹批文化體育設施開工建設;正在建設日處理汙水5萬噸的城市汙水處理廠和日處理垃圾300噸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建設垃圾中轉站36座,水沖式公廁40座。城市日供水能力8萬噸,日供氣能力8萬立方米,年供熱能力60萬噸。

景觀美化。15世紀廣場、迎春花園、回春花園、濱河公園等廣場公園、園林相繼建成,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杜畿園林等壹批精品和亮點工程開工建設。看到綠與綠的差距,已建成30多處街道綠地,綠化街道125公裏,公共綠地近150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3.14%,綠地率達到28.12%,人均公共綠地達到6.67塊。

現在,濟源市將抓住被納入中原城市群的機遇,進壹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力爭到2020年實現城市化率超過60%、城市人口超過50萬、城市建成區面積超過50平方公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