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王城是高句麗民族建築天賦和建城理念的充分展示,形成了世界都城建築史上復合型王都的新模式。
周秦時期,高句麗的祖先生活在東北。公元前37年,寡婦朱蒙為了躲避災難,南逃到了本川,也就是現在的遼寧省桓仁縣。來到本川後,朱蒙帶領大家在這裏建立了高句麗政權,定都葛生骨城。這是高句麗歷史上的第壹個都城。
公元前19年,傳說中的高句麗開國君主去世,他的兒子王繼位。
公元2年春天,高句麗在郊外舉行祭祀儀式時,突然祭祀豬跑了。於是,劉黎明國王派薛智去追趕那些逃跑的豬。
薛智壹路追到吉林集安市附近的國內隊長閻娜,才抓到這頭豬。這時,文雪發現這裏地勢險要,物產豐富。回來後,薛植向劉力明王提議遷都。
經過壹段時間的考察,劉黎明確認那威燕周圍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優越。於是,決定遷都王。
經過壹年的準備,第三年冬天,高句麗遷都閻娜,成為國內的校尉。就這樣,內城成為了高句麗歷史上的第二個都城。
198年,高句麗政權傳至第十代王山王。王善上臺後,積極加強和擴建那威燕城,修建大皇宮,並將那威燕城改名為丸部城,後被稱為丸部山城。
鼎盛時期,高句麗的勢力範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
668年,高句麗被唐朝聯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歷史上持續了705年。
高句麗,位於集安,是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跡。高句麗時代古墓10000多座分布在集安城周邊平原上,是聞名中外的“東溝古墓群”。
高句麗王城、王陵、貴族墓的壁畫,是高句麗創造的輝煌文明的經典,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高句麗王城為都城,由平原城和山城組成,包括內城和丸部山城。這裏是1世紀至5世紀初中期高句麗的都城,也是高句麗政權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境內市位於鴨綠江中遊右岸的銅溝平原上,北有玉山,東有龍山,西有七星山。它是東北亞地區為數不多的表面有石墻的中世紀都城遺址。保存下來的城墻依然堅固、美觀、莊嚴,都城風貌依然存在。
早在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之前,就有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期的土墻,應該是漢代宣土郡管轄的壹個城市。國內城市現存的石制城墻是高句麗遷都後3世紀修建的。
國內的城市略呈方形,內外墻都是用長方形的石頭或方形的石頭砌成。下部建成階梯形,壹步壹步收。每隔壹定距離建馬臉,四角設炮塔,提高防禦能力。
部分城墻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樣子。現存城墻寬7米至10米,最高點三四米。
原有城門6座,南北各壹座,東西各兩座。東門叫“吉文門”,西門叫“安武門”,南門叫“金江門”。
國內城西南有大量的瓦礫、陶片和完整的鍍金銅佛,應該是類似寺廟的建築;城東、城北出土了壹排排建築遺跡和遺物,如基石、磚瓦等,以及鍍金的箭、白玉耳杯、陶器等珍貴文物,應該是貴族的住所或官署。
丸道山城依仗自然山勢而建,城墻起伏。在陡峭的懸崖上建不建矮墻。在山脊平緩的地方,把城墻建得很高,使得城墻外的高墻絕壁,增強了防禦能力。山城北高南低,形狀像壹個向南傾斜的簸箕。城墻是不規則的長方形。
東墻、北墻西段、西墻北段保存完好,高度可達四五米。它們由20多層修剪整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石條建成,結構嚴謹。
城墻的石頭是自下而上壹層壹層收集的。上部有壹米左右的女兒墻,女兒墻內壁下部有壹排洞,相距兩米左右。
全城有六個城門,南谷有壹個甕門,東北墻有兩個城門,南墻西邊有壹個城門,西墻沒有城門。
丸道山城內有兩條泉水,壹條在城西北角,壹條在城東山腳下,在南門交匯於壹處,註入銅溝河。
城內有三處地面遺跡,壹處水庫,37座墓葬。宮殿的廢墟在東邊的山坡下,到處是瓦礫和壹排排的基石。
觀景臺又稱點臺,在南門以北的高丘上用石頭砌成,臺上可以看到通溝平原和國內城市。看著臺北,我發現了壹個駐軍士兵的住所。
東南部有壹座水庫,也叫馬殷灣。城內墓葬多為石墳,為廢棄山城後所葬。
建築群中有兩個結構對稱的八角形場地。因為八角形建築經常出現在寺廟等地方,可能是舉行祭祀和儀式的場所。在東北亞的中世紀城市遺址中,國內城和丸道山城是都城建築的傑作。
在高句麗城外,群山環繞的東溝平原上有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的墓葬,為東北亞古墓葬之最。東溝古墓葬中的許多墓葬都繪有精美的壁畫,線條優雅,內容豐富,帶有傳奇和神話色彩。雖然距今已有壹千多年,但它們依然色彩鮮艷。著名的壁畫墓有嬌嬌墓、吳勇墓、三寶墓、四神墓和五盔墓。
東溝古墓中有14座大型高句麗墓葬和大量皇室貴族壁畫墓,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高句麗的歷史發展進程。
其中,吉安市東北部龍山懸崖上的將軍墓被視為第20代長壽王墓,形似古埃及法老墓,被譽為“東方金字塔”。將軍墓是壹個有七個臺階的方錐形。陵墓建築宏偉,造型明亮莊重,是高句麗建築技藝和藝術成就的壹個縮影。
將軍墓的入口正對著不遠處的王泰陵墓。在陵的東側矗立著被稱為“東方第壹碑”的好碑,是長壽王為紀念第十九代王永樂而建。
碑石為方形石,四面鐫刻1775字,字體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形成方形書法風格,是中國書法從隸書到楷書的重要範例之壹。碑文書法嚴謹凝重,古樸拙樸,深受書法家贊賞。
用漢字鐫刻的碑文描述了太昊國王的功績以及高句麗起源和建立政權的傳說。是高句麗至今保存最久的實物文字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