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如何看畫的真偽

如何看畫的真偽

以古畫為例:

第壹,從銘文上區分

題跋有三種:作者題跋、同時代人題跋和後人題跋。壹幅書畫的題跋,也否定了這幅作品,也是真的,畢竟難得。

最多是說明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和收藏關系,或者考證其真偽。所以很多作品都以銘文增加了後人的信任感。但字畫中既有贗品,題跋中也有不少贗品。

第二,區別於紙張

古人寫字畫,壹般是在紙上或絲綢上。所以,如果能對歷代的帛書、紙張有所了解,對鑒定字畫的真偽特別有用。

中國絲綢比紙早發明,更早用於書畫。但是,絲綢有壹個缺點,就是保存時間沒有紙長。

再好的保存也不會因為任何意外而損壞,但是空氣的自然侵蝕會讓舊絲綢變脆。壹百多年的絲綢沒有韌性。

明朝初年的絲綢爛到不能碰。但宋代的絲綢,因為裱得好,現在還能看到。至於宋代以前的絲綢,雖然存在,但早已面目全非。

宋代以前有幾種紙,它們的材料沒有確切的記載。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紙主要有棉紙和麻紙。從表面上看,棉紙和今天的宣紙有些相似。大麻紙的質地比棉紙粗糙。棉紙和麻紙都混有絲。棉紙短,麻紙長。

有壹個簡單易行的鑒別紙齡的方法:拿壹張舊紙,用水浸泡,然後用針挑。如果是宋紙,肯定有很多絨,反正還是可以裱的。紙在宋以後,是不可能的。

如果用顯微鏡觀察,真紙凹凸不平,膜如蟲蛀,還有壹層白灰,若隱若現。它的顏色無論內外、凹凸都是壹致的。

鍛造絕世,因為是用顏色染的,厚則深,薄則淺;內輕外重;凸的有,凹的沒有。因為質地不同,其顏色的程度也必然不同。

第三,從掛載形式上區分

裝裱和繪畫本身的關系是間接的,但有時也可以作為鑒定書畫的有力證據。不同時代的絲綢、織錦的圖案、顏色不同,裝裱風格也不同。以前的收藏印章大多蓋在裝裱件的接縫上,這必然與裝裱形式密切相關。

比如著名的宋代《宣和莊》,故宮博物院的梁世民《魯米婷雪圖》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瑤池用絹,前後水障用黃絹,白麻紙作尾,甚至還有自己的* * *五段。魚池與前水障之間,有禦書葫蘆印,前水障與自身之間,有雙龍印和年印,自身與後水障之間,有年印2,尾部蓋內府書印,有七印。

雖然《宣和莊》也有例外,但這是壹個比較規範的格式。很多假跡上的假文告、假印,往往是不規範、無序的。金章宗也使用七個印章,通常印在正面和背面。乾隆用五印、七印、八印、十三印。

擴展數據:

其他證據:

第壹,不要字:

寫其他字壹直都很認真,書畫家也不太可能犯這種錯誤。如字畫或題字,特別是字畫的題字等。,都被認為是偽造者暴露的蛛絲馬跡。

二、禁忌:

在封建帝王時代,書寫應該是禁忌的,即寫與王朝皇帝同名的字時,要少寫壹筆。這叫忌諱,也就是俗稱的缺筆。

在書畫上,我們可以看到哪壹代皇帝避免了無筆之字,就可以得出結論,書畫創作時期不能早於避免的那壹代皇帝,否則就是偽造的漏洞。這個問題壹直被認為是鐵證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