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中的鄭經傳記
鄭經(1642 10年10月25日—16813年3月17)因字“仙芝”“袁誌”,謚號“金社”,延平郡王,臺省太守。登基後自稱皇位繼承人,被英國人稱為臺灣省王。臺灣省的統治者,鄭成功的長子。
鄭靜曾多次參加鄭成功的戰爭。李詠十六年(1662年6月23日)五月初八,鄭成功病逝。臺省的因與鄭經結怨,沒有資格繼承鄭朝,聯合其他將領,立的五弟鄭為代理人,籠絡將領。消息傳到廈門,鄭經宣布自己為皇位繼承人,鄭朝壹分為二。此時,鄭經為了解除清軍的威脅,提出將鄭朝加入清朝的朝貢體系,但仍保留政府和軍隊,並派使節進京與康熙帝談判。當鄭在廈門時,他聽說他的叔叔鄭準備繼承王位。在周全斌的幫助下,來到臺灣省攻打鄭平,自稱“大將軍王”。乘與清軍停戰之機,鄭經於十壹月初壹(65438+二月11)攻臺,從河寮港上岸,與被流箭射死的黃照交戰,其余部隊向鄭經投降。鄭經勝利後,進入安平,處決了鄭攻的幾名心腹,將鄭攻帶回廈門,結束了戰鬥。但由於鄭氏家族的內鬥,1663年,清朝與荷蘭聯合進攻金門、廈門、金廈,於是鄭經退守臺灣省,改“東都”為“東寧”,伺機反攻福建。鄭經在陳永華的協助下,幫助當地人,聯系商販,推廣學校,招募人才,建立制度,在中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馮大明念念不忘統壹天下,恢復中原。
鄭景嗣在位期間,與清朝有過多次交涉,鄭景都堅持采用朝鮮不剪發不朝貢的做法,但都沒有得到清朝的積極響應。公元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時,鄭經接受了靖南王耿的請求,率軍東渡福建。鄭景憲先調兵壹萬,船百余艘,前往廈門。耿軍派人去接他。軍事能力沒有早年那麽強了,他很鄙視。耿仲晶後悔了。鄭經收復廈門後,又接管漳州、泉州、潮州,後又攻占廣東惠州。鄭經親自帶兵西征,並要求耿如約撥船置兵。耿沒有回答,雙方開始交惡。後來,廣東平南的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的耿相繼被清軍平定,雲南平西的吳三桂也死了。鄭經部隊潰敗,只能守住廈門。1680年,清朝派萬正色遊說鄭軍水師(原耿部)副都督朱天貴率領300艘戰船,兩萬多將士被清剿。鄭靜放棄廈門,搬回臺灣,之後沈迷酒色。第二年,
鄭經在廈門和臺灣省期間,仍與英國東印度公司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從而發展了臺灣省在東亞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英國東印度公司曾稱鄭經為“臺灣省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