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京杭大運河歷史簡介

京杭大運河歷史簡介

對歷史感興趣的同學,可能很容易說出很多歷史事件和相關的人,但可能並不了解他們之間的聯系。事實上,我們掌握的歷史知識越多,對我們的歷史學習就越有幫助,我們就越容易理解歷史書上描述的歷史事件。下面,我就為大家分享《京杭大運河歷史簡介》,壹起來了解這部分歷史知識吧。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人工河道。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連接這五大水系。它流經六個省市,包括北京、河北、田健、山東、江蘇和浙江。大運河全長1794公裏,目前通航裏程僅883公裏。它是世界上最早、工程最大、路線最長的人工河。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它為南北交通的發展和南北經濟文化聯系的溝通做出了巨大貢獻。比蘇伊士運河(1859年開鑿,1869年通車,總長170km)長十倍,比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1881年開鑿,1920年通車)長十倍。

京杭運河又叫京杭大運河,簡稱大運河。經歷了2000多年的滄桑,命運由盛轉衰。它曾經是國家的命脈,維系著封建王朝的繁榮;也是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壹座豐碑,展現了古人的智慧;也是壹條血淚之河,浸透了無數黎族人民的疾苦。今天,著名水利專家鄭連弟先生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塵埃,從多個角度客觀解讀京杭大運河。

京杭運河是所有中國人都引以為豪的偉大工程。京杭運河的生命是曲折而漫長的。歷經多次擴建重建,經歷了2000多年的風雨。它像是時代的記錄者,見證著過去的輝煌與平淡。

今天的大運河基本上是清乾隆年間最後疏浚的河道。從隋朝到清末民初,大運河壹直是南北交通大動脈。但到了民國時期,天津至南京浦口的鐵路開通後,大運河逐漸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成為壹個區域性的交通網絡。許多河段淤塞,旱季停航。在某些時期,甚至江蘇、上海、浙江等地都在用煤告急。近年來,大運河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中,它將發揮重要作用。大運河的整治工程正在進行,清淤初見成效。

京杭大運河開鑿於公元前486年,建成通車於公元1293年,歷時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中,它主要經歷了三次大的建設過程。

第壹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末期。當時統治長江下遊的吳王夫差動員民夫開挖運河,從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至淮安,入淮河(今運河)。因經過韓城而得名“韓溝”,全長170公裏,將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的壹段。

第二次是7世紀初隋朝統壹全國後,建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把長江三角洲豐富的物資運往洛陽,公元603年,楊迪下令開鑿了從洛陽到河北卓君縣(今京西南)長約1,000公裏的“永濟運河”。公元605年,奉命開鑿壹條從洛陽到江蘇清江(淮陰)長約1000公裏的“通洛運河”。然後在公元610年,從江蘇鎮江到浙江杭州(當時的外貿口岸),開鑿了長約400公裏的“江南運河”;同時對漢溝進行了改革。這樣洛陽到杭州全長1700多公裏的河道就可以直接通船了。

第三次是在13世紀晚期元朝定都北京之後。為了連接南北,元朝沒有繞過洛陽,而是用了10年的時間先後開挖了“洛州河”和“會同河”,連接了天津和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湖,連接了清江以南的韓溝和江南運河到杭州。京津之間,原來的運河已經廢棄,新修了“通惠河”。這樣,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過洛陽的大運河短了900多公裏。

京杭大運河由人工河和部分河湖組成,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從北京市區到通縣,連接溫榆河、昆明湖、白河,疏浚;

(2)北運河:通縣至天津,通縣至天津,潮白河下遊挖;

(3)南運河:從天津到臨清,由渭河下遊開鑿;

(4)魯運河:臨清至臺兒莊,利用文水、泗水水源,沿途經過東平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央運河:臺兒莊至清江;

(6)李運河:清江至揚州,入長江;

(7)江南運河:鎮江至杭州。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在歷史上起到了“半天賺錢,知道是這條路前進”的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海城市的快速發展。

以上內容是對京杭大運河歷史的簡單介紹,分享給大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了解相關資料,為以後進壹步學習歷史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