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秋節是怎麽來的?

中秋節是怎麽來的?

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起源於周朝,正式命名於北宋。明清時期和春節壹樣著名。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月色是壹年中最亮的夜晚,千裏之外的人都在欣賞時光。”。中秋節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的價值只有三秋的壹半。它也被稱為團圓節或中秋節,中秋節和八月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不同的觀點。據專家考證,在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中,中秋節的產生最晚。然而,與其他傳統節日壹樣,中秋節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尊重月亮和秋季崇拜活動的習俗。在中國古代,很久以前就有祭祀月亮的習俗。據李周介紹,周代就有“中秋夜迎寒”和“秋分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也是秋糧豐收的時候。人們舉行壹系列的儀式和慶祝活動來感謝神靈的保護,這就是所謂的“秋報”。中秋節,氣溫涼而不冷,天高氣爽,明月當空,是賞月的最佳季節。於是,節日的構成逐漸被賞月所取代,祭祀的色彩逐漸淡化,但這個節日卻延續了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儀和習俗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神話傳說等諸多因素,最終形成了壹個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圍繞月宮的壹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訪月宮等。,這些賦予了月宮壹種如七彩霓虹般神秘而華麗的光環,使它充滿了浪漫。唐代中秋節賞月宴飲的習俗壹直相當流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節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嫦娥奔月等神話都與中秋節賞月有關。在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經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然而,在當時,中秋節似乎主要是賞月和玩月,並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的流行,應該是在宋代。北宋時,正式將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出現了“小餅如嚼月,內有酥糯”等時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月、觀潮等節日蔚然成風。《西湖遊覽記》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送月餅以示團圓”。《帝京風光略》也說:“八月十五,祭月,餅圓,瓜錯分,瓣刻蓮花。.....那些結了婚的,省親的,將來都會回到婆家,這就是所謂的團圓節。中秋之夜,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團圓”的習俗,即烙壹個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餅內有糖、芝麻、桂花、蔬菜,外面壓著月亮、桂花樹、兔子。中秋節過後,家裏的長輩會根據人數把蛋糕分成塊,每人壹份,如果有人不在家,留壹份給他們,以示家人團聚。明清時期,中秋節與元旦齊名,成為僅次於春節的中國第二大傳統節日。每到中秋節,家家都要設“月光陣地”,準備瓜果月餅,月餅必須是圓的,切成蓮花狀的齒。市場上有月光紙出售,上面畫著月神、玉兔等圖案。節日過後,燒紙,給每個家庭成員分發水果蛋糕。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人們互相贈送月餅以表達他們的美好願望,許多家庭還舉行宴會賞月,這是節日的壹個盛況。自明清以來,中秋節越來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在全國各地,在中國和東南亞的許多少數民族中也是如此。在賞月、吃月餅的基礎上,各地逐漸發展出“賣男妓”、“種中秋”、“舞龍”、“走月”等各種節日,使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中秋節更具文化魅力。中秋節時,雲少霧多,月色皎潔明亮。除了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許願團圓等壹系列活動外,壹些地方還有舞草龍、造佛塔等活動。除了月餅,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節的美味。中秋節前後,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節日活動,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習俗,也有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