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青蒿素古籍中的記載

青蒿素古籍中的記載

諾貝爾獎之後,又有突破。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的貢獻。

2015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因發現治療瘧疾新藥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屠呦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今年年初,已經88歲高齡的屠呦呦再次刷屏。原來,獲獎以來,她並沒有壹直在家養老,而是壹直帶領團隊勤奮工作,取得了壹系列重要成果。比如,她發現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的治療效果明顯。

對於這個傳奇人物,這個傳奇藥物,有很多問題經常困擾大眾。屠呦呦是第壹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嗎?在所有的諾貝爾獎成就中,這壹項有多高?世界上抗瘧疾的情況是怎樣的?青蒿素是集體協作的結果,那麽屠呦呦的貢獻是什麽?為什麽諾貝爾獎只頒給屠呦呦?青蒿素是中醫的勝利,還是與中醫無關?……

下面,我們就以答題的形式來分析這些常見的問題。希望大家看完之後,能對屠呦呦和青蒿素的評價體系和思維方式,以及更廣泛的科學界有壹個清晰的認識。

這裏需要先說明壹下,我的醫學和生物學知識非常有限,所以遠遠不敢給出專業的答案。我的專業是理論和計算化學。青蒿素的分子結構、提取和結構鑒定方法屬於化學範疇,所以這些方面我還是能理解的。下面我要做的,是基於這些化學專業知識,更廣義地說,是基於我對科學界運作的理解。如有表面錯誤,歡迎專家指正。

1.問:屠呦呦是第壹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嗎?

不是。1957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在獲獎時都來自中國。後來他們成了美國公民(楊振寧1964,李政道1962)。2015,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

丁肇中(1976物理學獎)等多位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但他們都是以美國或英國國籍獲獎的。包括楊振寧和李政道,所有這些人都在國外接受了研究生教育。

屠呦呦本科在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之後在中醫研究所工作。當時還沒有研究生制度,著名藥理學家樓岑相當於她的研究生導師。所以屠呦呦的學歷在中國,她的描述應該是“第壹個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並在中國接受培養的科學家”。

2.問:屠呦呦的成果在所有諾獎成果中排名第幾?

答:21世紀以來,青蒿素類復方藥物成為治療瘧疾的主流藥物。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年9月發布了《實現瘧疾方面的千年發展目標》報告,其中提到,2015年,人類與瘧疾鬥爭的現狀與新千年之初的悲觀預測完全相反:與2000年相比,全球新增瘧疾感染人數下降37%,死亡率下降60%,可轉化為挽救620萬條生命。

如此巨大的人道主義成就,用古人的語言來說,稱之為“千戶生佛”並不為過。但這壹成果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基本都是常規的,沒有新的理論和新的實驗方法。所以,這是壹個孤立的成果,不如比如發現量子力學或者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意義重大。當然,那些屬於人類知識體系的基礎,本來就高不可攀。我只是說諾貝爾獎的成果當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壹定要分的話,重要性也是有區別的。

與青蒿素比較的對象大概是弗萊明發現的青黴素,萬津發現的胰島素,多馬克發現的磺胺類藥物。都是壹些重要疾病的特效藥,屬於極具應用價值的醫學成果。

3.問:全世界抗擊瘧疾的情況如何?

答: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演講中,特別強調了這個問題。盡管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ACTs)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全球97個國家和地區仍有33億人受到瘧疾的威脅,其中654.38+0.2億人生活在高風險地區,這些地區的患病率可能高於654.38+0/654.38+0.000。2013年,全球瘧疾患者人數約為198萬,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58萬,其中78%為5歲以下兒童。仍有多達5600萬至6900萬瘧疾兒童沒有接受青蒿素綜合療法治療。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壹些地區,惡性瘧原蟲已經對青蒿素產生了耐藥性。據我所知,這其實是進化的必然結果。因為藥物相當於病原體的壹種自然選擇,不能耐藥的就被殺死,有耐藥突變的就生存下來,所以耐藥基因的比例就壹代壹代的擴大了。微生物生命周期短,進化快,所以這是壹場人類從長遠來看幾乎註定要輸的鬥爭。藥劑師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把石頭推上山,然後石頭自動滾下來。這是壹項悲壯的工作。

事實上,在青蒿素之前,人類就有了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奎寧。但瘧原蟲在與奎寧類藥物的數百年競爭中產生了抗藥性,從1960年代開始,惡性瘧疾卷土重來。越南戰爭期間,死於惡性瘧疾的美軍人數遠遠超過死亡人數。

因此,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遏制青蒿素耐藥性的全球計劃。超過65,438+000名參與該計劃的專家認為,在青蒿素耐藥性蔓延到高感染地區之前,遏制或消除青蒿素耐藥性的機會實際上非常有限。屠呦呦在諾獎演講中呼籲全球抗瘧藥工作者認真落實世衛組織計劃,可見遏制青蒿素耐藥性的任務迫在眉睫。

問:屠呦呦的貢獻到底是什麽?

答:簡而言之,證明了特效抗瘧藥的存在。

他們之前在中醫方面也做過反復篩選,但是沒有發現特別有效的藥物。1971年9月,屠呦呦重溫古籍,進壹步思考東晉著名道家學者葛洪(抱樸子)的《肘急方》中的這樣壹段話:“持青蒿,取兩升水染之,絞汁而服。”她想到黃花蒿的有效成分可能需要低溫提取,之前的提取溫度過高,破壞了有效成分。因此,她決定將提取溶劑從乙醇改為低沸點的乙醚。

這樣的改變帶來了奇跡般的效果。他們發現黃花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對小鼠和猴子的瘧疾抑制率達到100%。

當時,他們參與了代號為“523工程”的國家抗瘧研究。1972年3月8日,屠呦呦在523項目會議上報告了這個結果,引起了轟動。此後,經過十余年的合作與奮鬥,確定了有效成分及其化學結構,發現了大量制備青蒿素的方法,完成了臨床研究,建立了質量標準。1986,新藥獲批。

對中醫研究院抗瘧藥研究團隊當年工作的簡要總結,其中藍色背景表示中醫研究院團隊完成的工作,白色背景表示國內其他合作團隊完成的工作,藍色背景向白色背景過渡表示中醫研究院和合作單位雙方參加的工作(摘自屠呦呦諾貝爾獎演講)。

問:既然青蒿素是這麽多單位和個人協作的成果,為什麽諾貝爾獎只給屠呦呦?

答:因為0到1是最重要的突破,比1到100重要得多。

看著這麽多單位和個人十幾年的合作,外行人可能會被大量的術語和名稱搞糊塗,然後產生壹種印象,每個研究者都很重要,無法判斷誰的貢獻更重要。但這種印象是錯誤的。

事實上,現代科學界很少看到單人完成的工作(數學除外)。如果妳瀏覽科學期刊,妳會發現大多數論文都有不止壹個作者。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論文的平均作者數在增加。

青蒿素從發現到應用,是壹個龐大的工程,涉及多個專業領域。顯然不是壹個人或者壹個機構能完成的,而壹定是很多機構合作的結果。

然而,所有這些努力都是基於這樣壹種認識,即有壹種特定的抗瘧疾藥物。如果屠呦呦沒有給妳看這個,這壹切都不會發生。

我們需要註意的是,是否存在特定的抗瘧藥,這絕不是壹個可以提前確定的問題。邏輯上可能根本不存在。就像妳現在問的,有沒有針對癌癥、艾滋病、阿爾茨海默病的特效藥?沒有人知道答案,大概是不存在吧。

正如壹些讀者所指出的:“沒有個體的突破,集體就是無所作為,美國集體在抗瘧藥研發競賽中做到了這壹點。”事實上,在同壹時期,美國曾經把重點放在陸軍研究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篩選了30多萬個化合物,卻壹無所獲。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院士陪同屠呦呦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他認為:“青蒿素雖然是特殊時期團隊合作的結果,但屠呦呦的貢獻是壹個關鍵的發現。過去很長壹段時間,我們強調集體,忽視了對科學家開創性貢獻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