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李清照的“尋”在找什麽?

李清照的“尋”在找什麽?

李清照的壹句“尋”出自他的詞“慢聲”,寫於晚年。

李清照的暮年,可謂無奈蒼涼。如果她壹生都在這種情況下度過,她可能會感到麻木或無盡的痛苦。

但曾經的幸福與快樂,相思與悲傷,背叛與欺詐,國破家亡,逃亡與漂泊,交織在壹起,也醞釀出了復雜的情緒,也讓聲音緩慢不絕。

這個詞被反復咀嚼最多的是前三句,“尋找,冷冷,傷心,淒慘。”

正因如此,周濟的十四字是鍛煉形成的,而不是偶然選擇的。除了音樂中刻意的編曲,還隱含著豐富復雜的情感。

找,找什麽,找什麽?在這個詞所呈現的形象中能看到的是擡頭看大雁?花園裏盛開的是菊花嗎?還是傍晚的秋雨梧桐?

其實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情話。

“郭艷也難過,不過是老熟人了。”

舊日“雁字歸,月滿西樓”,“難寄千愁”,是對丈夫的向往;

也是“前天羅進眼中留淚,戲求榮”的悲哀;

還有“聲書不如雁,東來不如蓬萊”的友情期待。

也是南渡後“歸洪斷雲碧”的無盡鄉愁。

大雁來沈,大雁依舊空。也許這個開滿菊花的花園可以慰藉心靈,

詩人曾稱贊菊花“屈淩,風韻恰到好處”。這不是易安的自我比較嗎?但是,在美好的心靈裏,我不可能對我愛的人“無限舍不得”,但我總是“流淚”,曾經在明城自暴自棄。

還有那相思葉苦,與西風裏的菊花相對,見證她“人比黃花瘦。”

通常是家破人亡,期待的是國家。

詞的思鄉之情也如“鐘玄懷遠更蒼涼”,如果還有“與其恭敬不如壹醉方休,勿負東籬”的強烈自我解釋。

此時菊花雖盛開,人卻疲憊不堪。在潛移默化的理解中,作者應該放棄回家的希望。

然後晚雨打梧桐,易安《憶秦娥》詩裏有壹句:“香消酒盡,令人作嘔。西風催梧桐落。梧桐落仍是秋,寂寞。”《鷓鴣天》裏也有這樣壹句話:寒氣閉窗,梧桐應恨夜霜。“這是壹種無盡的孤獨壹次次襲來,伴隨著對過去的悲傷和對今天的鄉愁。

在詩人的壹生中,最重要的是少女時期的快樂無憂的生活,這與她婚後的愛情不謀而合,也體現了文人對家國的關懷。受傷的人曾經被明成拋棄,二婚的人被騙,因為家鄉遙遠,故國難復,更加痛苦。這也使得詩人的詞在南渡後的語氣顯得壓抑而憂傷。

但對於壹個童年就得到滿足的人來說,即使晚年的和平與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她也不會放棄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這也解釋了詩人為什麽敢開始第二次婚姻,而且在第二次婚姻還不自滿的時候還敢離婚。

還有壹種情況是,即使有壹杯酒,她還是想把自己收拾幹凈,即使事情不同了,她還是想去劃船。所以《聲慢》第壹句就是“尋”。為什麽不是不願意傷心難過,而是想在這有限的空間裏得到壹些安慰?雖然我打算去雙溪劃獨木舟,但是我怕我擔不起很多心事。雖然我想“尋找”壹些可以傾訴的東西,但我只是“冷清寂寞”和“怎麽才能得到壹個悲傷的詞?”

羅大靖《和林宇錄》:開頭七個字重疊,女人也能有創意,真奇怪。

很明顯,這是壹個男性視角的評論,即古代文人對女性寫詩的能力並非壹無所知,但壹直是壹種“不斷模擬,永不被超越”的心態。所以《慢聲》這本書壹出,“女人也可以這麽有創意”,從來沒有男性文人想到過這樣的創意,其中包含了幾分羨慕和敬佩。

故張《桂二集》贊曰:此為舞劍人,本朝非無能,未曾有以下十四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