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跟於醫生從零開始學中醫——針灸(第十七章:十二皮部)

跟於醫生從零開始學中醫——針灸(第十七章:十二皮部)

跟於醫生從零開始學中醫——針灸(第十七章:十二皮部)

《和醫生從零開始學中醫》系列文章旨在讓非中醫專業讀者和普通大眾學習本系列內容後,了解中醫的基本原理,掌握相應的核心操作,並能運用中醫、中藥、針灸等相關知識,安全、合理、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健康問題,凸顯中醫真正有效的預防保健乃至治療作用。

今天俞醫生就和大家壹起學習:十二皮科的相關內容。

中醫基礎理論術語。根據經絡理論,十二經脈及其絡脈按其行進路線在體表有其對應的區域,分為十二部,即十二皮部。根據經絡理論,十二經脈及其絡脈按其行進路線在體表有其對應的區域,分為十二部,即十二皮部。

正如《蘇文皮論》所說:“欲知肌膚,以經絡為紀。”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及其附屬絡脈在體表的劃分,也是十二經脈之氣的傳播場所。

作為十二經脈的體表劃分,十二皮囊與經絡的區別在於,經脈呈線狀分布,絡脈呈網狀分布,而皮囊側重於“面”的劃分,其分布範圍壹般在經脈循行的部位,且比經脈寬。

皮膚的功能主要是抵禦外邪,傳遞信息。當外邪入侵時,位於皮膚表層、散布於皮膚中的衛氣將發揮其防禦作用。皮膚部分屬於十二經脈,而十二經脈“屬於臟腑”。

因此,皮膚中的致病因素可以通過經絡傳導到臟腑,臟腑經絡的病變也可以反映到相應的皮膚上。觀察不同部位皮膚的顏色和形態變化,可以診斷壹些臟腑經絡的疾病;對皮膚的某壹部位進行敷貼、溫灸、熱熨,可以治療臟腑疾病,這是皮膚理論在診療中的應用。

《蘇文脾破裂論》:“凡有十二經脈者,脾破裂也。”又稱“皮膚十二部”、“皮膚部”。手腳同名的經脈皮膚部位按“上下同法”組合成六經,各有專名:太陽為樞,少陽為樞,陽明為害,太陰為刺,少陰為儒樞(壹為糯),厥陰為肩害。

在十二張皮的劃分中。它充滿了絡脈,所以《蘇文皮論》中的每壹個說法都說它的部分有浮絡,十二皮部分是浮絡。重點在於經絡的分布,邪氣由表及裏或在經絡之間傳播,會導致十二皮部相應部位出現痛、紅、癢、敏、斑痕、抓痕等異常反應,從而成為經絡學說中診斷判斷病位的重要部分。所以蘇文皮倫說:“欲知皮膚以經絡為基礎,壹切經絡皆自然。”

十二皮在表皮上的分布比在十二經脈上的分布更廣。十二經脈呈線狀分布,十二皮囊呈片狀或條狀分布。在頭的中間和側頭的壹部分,主要是鉸鏈;在顳下頜區,主要是樞轉;在面部和頸部,主要是有害的;在背部和腰部,只要是封閉的樞軸;胸腹部,是為儒而害;在側胸腹部,主要是樞轉;上肢從橈骨方向延伸至尺骨,對蟑螂有害,分別樞轉和閉合樞軸;上肢屈曲由橈側至尺側,分別為閉蟄、肩傷、樞儒;下肢外側由前向後,有害且樞轉;下肢內側為關哲、肩傷、樞儒。下肢後側是鉸鏈。

十二皮由十二經脈及其絡脈運行的氣血滋養;十二皮囊保護著十二經脈和他脈,以及全身的各種器官和臟腑,隨時將外界環境的各種信息傳遞給身體,並執行自我調節和適應外界變化的功能,起到守外護內的作用。這就是《天怒》中提到的“陽,外守,內固”的意思。齊威在這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皮毛以肺為主,皮膚的功能是靠肺宣發的正氣取暖;皮膚的擴張功能有助於肺吸收和清除濁氣。有些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衛氣失調,外感邪氣擾亂皮毛,或經絡脈再經經絡,或最終到達六腑五臟。“所以,百病之始必先於皮毛,邪必開,開則入絡...側枝會變色...色更青,痛更黑,黃赤熱,白寒,五色皆見,故寒熱。”可見,皮膚是人體自我保護的屏障,是外感邪氣入侵的突破穴,是臟腑有病時由內而外反映證候的窗口。

皮膚理論的實際應用相當廣泛,不僅包括針灸在內的各種外治法的指導,還包括臨床的辨證診斷。《傷寒論》六經辨證的創立,《溫病論》衛、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建立,都離不開皮膚理論。運用皮膚理論進行診斷和辨證,並不局限於觀察絡脈的顏色,還可以看皮膚、視覺形態、感覺和抵抗力。針灸臨床中經常涉及的穴位定位及其各種刺激治療操作,也離不開皮膚。特別是古代針法中的各種艾灸方法,刺、罐、穴位貼藥、半針、毛刺、絡針、提針、直針、浮針,以及近代興起的耳針、頭針、各種皮針等,與皮膚的關系更為密切。可見,皮膚理論在臨床上對針灸科具有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