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商代以前):甲骨文中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代文體系之壹。商周時期的甲骨文是壹個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字中,目前能識別的有近2000個。
2.金文(周代):與甲骨文同時出現的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或,西周的“石三盤”和“毛”具有較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3.小篆(秦朝):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李斯對小篆和六經古文進行了規範整理,制定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壹了中國的文字。篆書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到表意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漸脫離了事物的具體形象。這壹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4.隸書(漢):在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文字。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5.楷書(漢末):逐漸由隸書演變而來,變得更加簡繁和橫縱。《辭海》解釋為“形方,筆直,可作典範”。這種漢字字體正確,是現代流行的手寫正字法漢字。
6、草書(漢末):《說文解字》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守字綱,損官規,沖逸,沖去快,因有草造之意,故稱草書。
7.行書(漢末):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書寫速度慢,草書難以辨認而產生的。花紋多於草花紋的,叫“跑花紋”,草花紋多於花紋的,叫“跑草”。行書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楷書是文字符號,實用性和技巧性;相比較而言,草書的藝術性很高,但實用性相對不足。